漫谈道家对养生学和医学的影响

时间:2021-03-20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155

道家贵生重生,追求“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生活方式,主张无欲无为,倡导“归根”与“返本”,其终极目标是修道成仙。而得道成仙首先要做到扶危济贫,匡世救人,以医济世则是济世度人的方式之一。道经云:“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成仙”。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曰:“学道之人,不可不通医药”。正是由于道教宗旨和修炼方式,故在历史上对我国养生学和医学影响很大。

图片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又称修身、养性、摄生等。而“摄生”一词首出《老子》,所谓“善摄生者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道家在长期修行实践中切身体悟到了宇宙及生命的深层实质内蕴,故而形成了有别于世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以此观点指导自己的人生旅途,获得到了开悟生慧及养生延寿。

《道德经》曰:“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这里讲的“虚”和“静”是指“道”的本体,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静生动,由动归静。动是相对的,静是绝对的。《太极道诀》云:“道通天地外,惟守一身心,人性好动,难得一静。一静则道自生,道生则修为之法自在”。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曰:“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者而慧生”。道家在这里不只是告诉人们大自然最早的一种形态,还指出了在修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境界及方法。“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这句话足以说明道家清静为宗的真谛。

在我国历史上那些“高道”、“圣人”,就是在“恬淡虚无”的心理状态下,用“精神内守”的方法悟出了宇宙大道。据《吕氏春秋·重言篇》所述:“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老聃是也”。道家有云:“大道全凭静中得”。心静则天机自动,身静则人气自动,天机动则大道生,而神通现。

打坐,是修身养性的基础。打坐时最讲上虚下实,如果是上实下虚,就成了病态状的头重脚轻。《庄子·有宥》曰:“目无所视,可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可乃长生”。庄子在何谓静坐中又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太平经》云:“守一之法,为万神之本”。《中经》曰:“静者寿,躁者夭”。《坐忘论》中说:“静定日久,病消命复”。道家柔中有刚,静中蕴动,强调人体的修炼要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认为人身为树干,四肢为树权,而头与须就是通向宇宙能海的根和须。

汉代道家人物魏伯阳借助《易经》的原理,阐述了修炼内丹的理论和方法,所著《周易参同契》被奉为中国养生学的圭臬。他将内丹修炼运气的升降吐纳节律及阴阳消息和天体日月运行同期相对应,充分发扬了顺应自然节律养生的优势。书中说:“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升降于中”。又说:“子南午北互为纲纪,九一之数,终则复能”、“天符有进退之,出信以应时……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认为内气是在不断运行、不停升降与周流之中,并且人体与天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丹学是古人探索宇宙自然法则和人体生命科学智慧的结晶,是宇宙论、人体观、修持经验为一体的理论指导,是开发精神潜能的一种修炼方式。《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

药王孙思邈在《四季养生法》中写道:“春嘘明月要扶肝,夏日呵心火自闭,秋嘶要知金润肺,冬吹盖肾坎中安”。明确指出了五脏与四季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密不可分,进一步证明了“天人合一”的观点。

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的精华,人的生命与宇宙之间是同一条母根,而这一母根在人体内保持着最完整的相联与遗传。道家就是以“究天人之秘,合天为一”为根本思想,主张向身体内部开掘,使人体内潜在的生命之根与大自然沟通。《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是道家修炼天人感应,融汇宇宙能量到一定程度发生的质变功境,本质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合发共振,浑化一体。

图片

道家既讲“天人相应”,也讲“大道自然,人道自己”。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知道为生命之要”。道家追求长生久视,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这是道家与其它宗教本质不同的科学现实主义态度。道教养生家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抱朴子》曰:“大寿之事果不在天地,不奉神明”。葛洪认为,人虽是自然之子,寿命受天地二气影响很大,但并非完全决定于天命,只要遵道修炼,同样可“长命百岁”。

辟谷术最早源于道家,以后逐渐被佛、儒、医家所接受。《庄子·逍遥游》曰:“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指的就是辟谷。《抱朴子》曰:“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又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胎息,可达“辟谷”“食气”的神奇境界。所谓食气就是吸宇宙中的精华之气。

《淮南子》曰:“食草者儒而善走,食肉者勇而多力,食五谷者聪慧而寿在。食气者仙,不食者不死为神”。这段话既是对自然界动物习性的写照,也是对人类进化过程中食物结构的归纳,同时还是对辟谷食气可长寿的描述。《太平经》曰:“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

《神仙传》云:“食戒过多。食过则症块成疾,饮过则痰癖结聚”。著名营养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克莱德·麦卡教授,将小白鼠分为甲乙两组,均保证必要的营养供应,但对甲组摄食加以限制,对乙组不加控制。结果发现甲组活了四年,而乙组只活了两年半。这就是医学界著名的“麦卡效应”,也是对少食可长寿的最好科学证实。

道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对养生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我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也有着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抱朴子》曰:“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断之后”。这就是葛洪在一千多年前提出有关预防重于治疗的论述。可以说,葛洪还是现代免疫学的先驱,他在治疗狂犬病时,将疯狗打死后取出大脑敷在病人伤口上,这种科学的医治方法比法国巴斯德创立的免疫学要早的多。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医学家,在为病人针灸治疗时,发现很多疾病都不能治愈,在多年的实践中,他终于找到了先人未指出,又无固定点的大量穴位,成为“阿是”穴的最先提出者。另外,孙思邈还是“自然疗法”的倡导者。他指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不愈,后乃用药尔”。孙思邈编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共收入药方6500多个,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为传统医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北宋道书《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断除尸祭品》专门记述了肺结核的传染途径有:“屋传、衣传、食传”三种,并分别论述了各种途径传播的原因和彻底消除根治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防止肺结核传染的记载。

南朝时期著名道士陶弘景是个医药学家,他对古人写的《神农本草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此书流传至当时早已残缺不全,错误百出。陶弘景根据自己采药炼丹和历代名医用药的经验,除对此书做了大量订正修改 外,又新增添了中药365味。他还将所有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无用七大种类,并对每味药的形状、性能、作用、主治病症等都作了详细注解,编著了一部多达七卷的《本草经集注》,成为当时最权威最完整的一套中药典籍。陶弘景在国际上首创了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医疗作用在书籍中分类的方法,开当今图书分类管理之先河。

道家对我国的传统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指出,道家的哲学思想发展了科学态度中许多重要的特点。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蕴藏有极深的生命科学智慧,就是在科学和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华汛   编辑/华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