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度已,就够了吗?祖师告诉我们若想修道修仙还要济世度人

时间:2024-03-02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99
前几天福建游神被网红cos事件持续发酵,引发了较大范围内的讨论,这里就反应出了国人朴素的神灵观念:神不是生来就是神,高高在上凌驾世人。神一定干了有益于世人的事才是神,才“有资格接受香火”。否则,凭什么敢无尺寸之功,就站在众人面前接受尊重?

一、只有入世济世,才能超凡入圣
道教虽说是要超凡成仙,不受世间疾苦而得长生不死,逍遥自在,但是也主张“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所以,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得道成仙,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业、济世渡人。本门萨守坚祖师在《雷说》载:“所谓神者,皆前代聪明正直,有功於人者為之。是以其人存一念,无非推济人利物之心,所以形消炁化,而后为雷霆之神也。”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
《抱朴子内篇·释滞》说:“长才者兼而修之,何难之有?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 国太平。”这种内以修身,外以治国思想,使得道教把劝善成仙、济世度人当作一项重大事业来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做到入世济世,才得超凡入圣。
图片
二、为道就要在红尘历练而非独行
道教认为,欲要得道成仙,必须济世利人。如果仅仅注重个人的修炼包括自身人格的完善,即“度己”,这是很不够的,而且不能得道成仙。因此在“度己”的同时,还必须“度人”,即要去济世利人。
早期道教就已经强调“求生之人,与不榭,夺不恨,不随俗转移,不欲于俗。清净大修,道微所乐。”从而把“长生久视”作为修道的目标,但另一方面,它又强调“奉道戒,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认为“长生久视”并不需要绝对摒弃世俗生活,而应当在世俗生活中积累善功。
“度己度人”的思想和行为一直伴随着道教的发展过程,并且认为,“度人”之善行不但重要,而且还是修炼成仙的首要条件。在理论上提出了“内以致寿、外以致理”,的养生和积德并重的宗教实践原则,认为“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长生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一言以蔽之,为道当先立功德,而德必须要在红尘历练才为上功。
三、道术也要为济世度人而服务
道教济世度人思想不仅存在于其教理教义中,而且也深深影响着道教法术和斋醮科仪,重视法术和斋醮科仪的济度功能,重视以术证道,术以载道,并强调要以道统术。
如《云笈七签》卷四十五《秘要诀法·修真旨要》称:“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以术济人。”意思是说,道无形,需要具体的道教法术来体现。而法术的运用是实现济世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道”与“术”并重,“术”不是单纯的方术,“术”必 须内含着“道”,“术”要服从于“道”,“道”用“术”来济世度人,“道”由“术”来体现。
很多祖师的圣号或宝诰后面都会有一句“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就是在告诫后人,修道之士就应当要有大悲心、大愿力、大圣智、大慈意。所以,我们时刻要以祖师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观照勉励自己的心志,鞭策自己的行为。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来广行方便,如若善于文笔,精通词意,则可著书立说,或释译经典,昭明道要,接引有情;如若通晓数理,明了阴阳,能知人生命运之好坏,则可以用术理开示人生之常理,导人向善,改正恶习,宣示“我命由我、不属天地”之真义;如若知修身养命之术,则可以教人使其身体康健,减少病痛;如若身居领导之位,则可以内外端正,通达世事,内外周圆,不离道纪,泽及群类,以肃纲纪,净化宇内……
向善怀慈,就是修身,济世度人,就是弘道。追求得道成仙、力争济世利人是道教的立教宗旨。故而道家弟子追求修道修仙一途,必须将积功累德、济世利人作为自身修行的首要功课。                             

文字整理/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