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道教焚香文化

时间:2024-03-04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38

提起《祝香咒》,道门中人大概都耳熟能详。此咒应用非常广泛,常运用在各类经文,是斋醮科仪中不可缺少的咒章,也是向神明祈福降祥的法语。

祝香咒云:

道由心学,心假香传。

香焚玉炉,心存帝前。

真灵下盼,仙旆临轩。

令臣关告,径达九天。

焚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在道教,香是人神沟通的信使,意义非凡,本文简略探讨道教的焚香文化。

图片

道教焚香的起源

《黄帝内经》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并非饮食,而是呼吸,因此嗅觉是人类最基本的最原始的身体感受。在甲骨文中“自己”和“自然”中的“自”字,画的就是鼻子。似乎古人认为,神圣的香气能成为人与神明之间的媒介。

考虑到神明高高在上,如何能够享受到人间的祭品呢?古人根据“火性炎上”的特性,认为通过火的焚烧,气味随着烟飘飘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了,故此很早就有了“燔柴”的祭天方式。

焚香或许就是根据以上原理演化而来。

有学者据文献资料推测,中国的焚香活动,尤其是宗教性质的焚香活动,应当是上古三代之时便已萌芽。西周时期,已形成祭祀焚香之俗,周人以香烟降神,就是通过祭坛焚香,使馨香之气达于空中,供上界神灵歆飨。

至汉代,焚香活动更为普遍,逐渐走入民间,近代出土的大量汉代香炉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一点。当时的焚香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利用香气的世俗行为,另一类是为了降神通真的宗教行为。

总的来说,道教的焚香乃是继承自上古礼制,接受了古礼之中的核心,并将牺牲、血腥等不合道教义理的部分予以去除,衍生出了独特的香文化。

道教焚香的种类

道教所用的香品都按程序预先加工炮制,其炼香方法十分讲究。所用香品种类颇多,主要有:返风香、七色香、逆风香、天宝香、九和香、反生香、天香、降真香、百和香、信灵香等。

“香”代表着不仅是一种嗅觉,或者宗教仪式,还有最深层的内心。最著名的道香即是“太真天香”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清静香、自然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

宋初东华派创始人宁全真在《上清灵宝大法》就有详细的说明:

“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心专精事,穹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四香合和,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

由此可知,这八种香不是普通的香料,其实是人的“心”香,属于形而上的修行境界。心香的品类是由自己修心证达的品位决定的,心念愈清静纯洁,品位愈高,心念散乱,利欲牵缠,则无品位可言也。

拜神之事,不在供品之多与贵,也不在择日,只在内心清静,专一不二。在神像前恭敬的手抱太极,那便是最美丽的鲜花;洁净身心,是最合适的供品;一颗至诚的道心,便是最上等的心香。

图片

道教焚香的意义

“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香文化几乎融摄在道教斋醮度亡、祭天通神、内炼、养生等各个方面,是道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供养诸神。香为“道门五供”之一。香云缭绕,腾空供养,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诸神。《三宝香》云:“愿烧道(经、师)宝香,生生常供养。”

传诚达信。“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诚心焚香时,可以感通天界诸神下降,我们的心意也就可以随香烟奏达。不论是斋醮科仪,还是日常去道观拜神祈福,焚香都是必不可少的。修炼某些道教功法也需要焚香,常用“降真香”,以感召祖师传功赐法,助弟子修炼。

召亡返魂。在祭祀亡灵,亡斋类道场时,可以通过焚香摄召亡魂,“以此真香摄召请,当愿亡者悉遥闻”“一炷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归”。道教仪范中专门有“一炷返魂香”。

清静身心。《受持诸品咒》中有“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的说法。香气与人身有密切关系,由初始最简单的激发内心愉悦功能就可以用作养生养心。还有一些特制的道香,焚烧后可以起到清静身心、安魂镇魄的作用。

辟秽除邪。加入了中草药的道香,其香烟可以起到芳香空气、杀灭病菌的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辟秽除邪功效,安全便利,是道家上医治未病的佳选。

文字整理/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