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水的关系源远流长,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道教哲学和仪式中的核心象征。在道教中,水代表着柔和、无私、清净、无为,体现了道的至善至柔。水的净化力量在道教仪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净化还是符法,水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孙子说: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所以说,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水在中华文化中承载着深厚的象征意义。水不仅滋养了中华大地,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成为了我们思想、情感和艺术的源泉。柔和:道家哲学强调“柔弱胜刚强”,水的柔和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水以其柔和的本质,能够顺应任何形状的容器,不抗拒外界的变化,展现出道的柔和特性。无私:水无私地滋养万物,不索取任何回报,体现了道的无私品质。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支持生命和自然界的平衡,而不是为了自身利益。适应: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无论是高山还是低谷,水总能找到自己的道路,这反映了道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清净:水具有清洁和净化的能力,能够洗净污秽,恢复纯净,这与道家追求内心清净和道德净化的目标相一致。变化:水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换,体现了道的恒常变化和无常特性。道家认为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水的变化性正是这一点的象征。谦卑:水总是流向低处,不与任何事物争夺高处,这种谦卑的态度与道家倡导的谦卑相吻合。坚强:尽管水看似柔弱,但它具有穿透坚硬物体的力量,如水滴石穿,这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内在力量。宁静:水在静止时的宁静象征着道的宁静和深邃,提示人们在动荡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养育万物,这与道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的特性相符合。无为:水的自然流动不借助外力,体现了无为的原则,即通过不争斗和不强求来达到和谐与平衡。通过水的这些特性,道教智慧教导人们顺应自然、内在修炼、和谐生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的原则。道教一直有许多关于水的神奇传说。水就是一种带着生命能量的符号,饮下神异之水,如同饮下生命之泉。《山海经》载:“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列仙传》载,鹿皮公“食芝草,饮神泉,且七十年”,《太平寰宇记》称其“饮此水而成仙” 。《列仙传》中,负局先生仙去之际曾留言:“吾还蓬莱山,为汝曹下神水。崖头一旦有水,白色,流从石间来,下服之。”果然,服用者大多治愈了疾病。《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均载玉子“以器盛水著两魁之间,吹而嘘之,水上立有赤光,绕之晔晔而起。又以此水治百病,在内者饮之,在外者浴之,皆使立愈” 。在道教中,水除了哲学意义以外,还有很重要的实际应用。比如说符水。符水,作为道教的一种法术,是通过法师对水中画符念咒,注入天地和神明之炁入水,从而疗愈身体,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这种法术历朝历代以来,被道教宫观、民间道坛的法师所使用。符水有几种形式,一种是将符烧成灰后,用清水冲和,待沉淀后饮用;一种是将画好的符放在白水或加中药的水中煮沸饮用;还有一种是直接虚空书符于水中后直接饮用。在服符水法中,因不同需要,符画箓文都不相同,同时,服符水前所用的咒语也各不相同。符水治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在道教中,符水与就是把符画到水里,所以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符。萨祖在《雷说》中说:“符篆虽有异名,符者,合也”。符的意思就是——符合,就是对上了。一个东西的一半跟另一半对上了,这就叫符合,这就是符。《道法会元》中有也说:“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气合彼之气,神无形,而形于符。此作而彼应,此感而彼灵。符者,阴阳契合也,唯真诚者始能用之。”萨祖在《雷说》中进一步说:“譬如阳间官司,则有行移,阴间又加符篆事”。在这里“行移”就是公文的意思。阳间的官府之间,是用公文来交流沟通的;而阴间就是用符篆来沟通的。所以说,符就是给神明发的公文,用来跟神明沟通的。将符画在水里,就是符水。历代的高道普遍使用符水来消灾弭祸、疗疾除瘟、济生度死等。元代以后,善用符箓的道士逐渐合为正一道,以嗣汉天师府为尊。在中国历史上,符水法术被广泛使用。如《三国志》记载,张鲁在汉中行五斗米道,以符水疗疾,效果显著,得到了众多信徒的奉持。总的来说,道教符水作为道教法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历史悠久,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紧密,体现了道教对于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三国志》卷八《张鲁传》注引《典略》云:“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宋书·羊欣传》记载:“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此外,自五斗米道始,历代道教天师多有以符水治病、济世救人的事迹。《正统道藏》太平部记载,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若疾病之人,不胜汤药、针灸,惟服符饮水……积疾困病,莫不生全”;唐代第11代天师张通玄“岁大疫,以标植水中,汲饮者皆愈”;宋徽宗时,疫病流行,第30代天师张继先“以大瓮数十贮水,京畿取符投水中,以饮有疾者,凡饮者皆愈”;南宋高宗时,“皇子魏王镇明州,有疾”,第33代天师张景渊“为坛以请,至乃咒水,饮之而愈”;明代,第42代天师张正常入觐京城,“士庶求符者,日以千百计,侍史不能给,闭关拒之,不止。上谕俾施符水,乃箓巨符,投朝天宫井中,人争汲之,须叟水竭见土,弗已。疫者饮之皆瘳,上闻而嘉之,令作亭井上,号曰太乙泉”;明中叶,第45代天师张懋丞入京,途经杭州,“民多疫,求符者不能悉给,乃书巨符投井中,人竟汲之,水为竭,饮者瘳焉”。除了疗愈身体外,法水还具有驱邪避凶和净化的作用。在道教仪式中,常制作法水进行净化和驱邪。一般道士需要通过画符、念咒、取炁等秘法,制备将清水制成法水用以洒净坛场,涤荡天地间的污秽。同时,水也被用于净化身心和法器。例如,在请神之前需要先准备好供品和清水等物品,并保持自己的内心平静与虔诚之心。根据不同的仪轨或法事需求可以向水中诵持特定的咒语或经文来达到净水的目的。总之,在道教文化中水不仅具有滋养万物的自然属性还承载着净化身心、驱邪避凶等特殊功能,充分体现了生命道教贵身重生、济世爱人的特点。<p style="margin: 24px 8px 16px;padding: 0px;outline: 0px;max-width: 100%;clear: both;min-height: 1em;color: rgba(0, 0, 0, 0.9);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