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的“藏象”是什么?
藏象学说,主要是用司外揣内的方法,研究人体脏腑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脏腑之间关系,以及脏腑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理论。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精气等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它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的临床辩证,以及治疗方案的确立,都是以此为理论基础。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就提出了“藏象”的概念。“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张介宾《类经》注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也就是说,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指从可以从外部察知的现象、征象。
司外揣内,以象测藏。藏象相通,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脏腑功能的改变,会产生相应象的变化;通过对象的观察,可以推测脏腑功能的变化。《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
(一)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是源于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古人通过解剖观察,了解的脏腑的形态,总结出了脏腑的部分生理功能,是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很多人对中医有一个误解,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实际上,至少在《黄帝内经》年代,中医学的解剖知识不落后于世界上的任何文明。《灵枢·肠胃》记载的肠道与食管的比例为55.8:1.6≈35:1,与现代解剖所得850:25=34:1基本相同。
二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人体脏腑活动所表现出外在现象的长期观察,逐渐积累了有关脏腑活动规律的知识。通过整体观察的形成了对内脏的复杂功能的认识,成为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之一。
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古代医家通过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的相互印证,总结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比如说观察到患者面色苍白,头发无光泽,经常头晕,月经量少甚至绝经,判断可能贫血所致;然后用补血的方法治疗,病人症状转好;则反证医生的判断和推测是正确的。由此,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四是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春秋战国时代,正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候,中医选择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古代哲学作为理论工具,结合中医积累的丰富医药经验,形成了现在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也基本成形。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的联络、气血的贯通连接作用及功能的配合隶属关系,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与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制化相对应,脏腑之间阴阳表里配合,构成统一的整体。五大系统共同维持着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其协调平衡,不仅是保证人体平衡的关键,也是人与外部环境协调平衡的关键。
三、脏腑的分类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素问·五藏别论》曰:“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即五脏中布满精气,不能壅实不通。藏象学说认为,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多为中空之体,主管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素问·五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即六腑被水谷充实后,应及时传化,虚实更替。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是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除胆外,均与脏腑无表里配属关系。
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从属于五脏。在描述脏腑生理功能及变化时,多详于藏而略于腑。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即贮藏精气不足;腑病多实,即传化水谷障碍。在临床治疗上,也有“五脏宜补”“六腑宜泻”之说。
藏象学说中的脏腑,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学说,是采用“以象测脏”的方法,通过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物质基础、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来辩证论治。四象脉诊正是基于此理,以千年道家心法为基础,历经数十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合并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功能,结合现代解剖学与病理学,创立出“以气呈象”的独特脉诊技法。判断人体内病变情况,具有准确、精细、易掌握等特点。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咨询嗣汉天师府道医研究院。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