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道,在道家文化中的发展

时间:2024-05-2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02

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早期的创世神话中,有很多关于洪水的故事。在与自然灾害漫长的斗争过程中,先民们对水的崇拜,既有感恩水的养育之功,也有畏惧水的力量之大。世界上早期的岩画、陶器中多有条纹、涡纹、波纹等水状纹饰。我国马家窑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出土的许多陶器,都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一、古代哲学中的水文化

在先秦时代的哲学思想中,“水”是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之一,“水”在中国现存最早历史文献《尚书》的“五行”排序之中,居于首位。

道家哲学的创始人老子将“水”与“道”相比附,认为水是最接近“道”的事物。稷下学派的代表作《管子》以“水”为世界本原、万物之根据和准绳,并认为即使万物中最灵的人,也由水构成。湖北荆门出土的战国中期楚简《太一生水》曰:“大(太)一生水,水反辅大(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太)一,是以成地……” 提供了最早反映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实证。《易经》坎卦的卦象为“水”,而古体“水”的文字,形似竖立的坎卦。说明“水”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

至春秋战国时期,“水”已被诸多哲学流派予了丰富的内在价值。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管子》中,将水的五种美好品性归纳为“仁”“精”“正”“义”“卑”,称“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荀子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水”在中国文明的发展中,是生存的必要资源,其循环往复、流动不止、生生不息的特性,被赋予了生命、智慧等美好的象征意义。

图片

二、水文化在历史中的发展

世界范围内,最早古文明的发展,都依托于大江大河的灌溉。以农耕为主的中华文明,也是如此。对于“水”,古人一方面表现为崇拜,在历史记载中有很多祈祷、祭祀的仪式行为,如商汤求雨“祷于桑林”;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水的保护和利用。夏朝时人们已懂得“凿井而饮”,周文王时明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不如令者,死无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祈雨、治水等结合了原始崇拜与科学技术的行为一直持续到近代。

三、水文化在道教中的发展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道”的事物。《道德经》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东汉末年瘟疫频发,道教伴随着瘟疫防治的活动而产生、发展。道教作为以长生久为追求的宗教,从创始之初就把行医济世作为传道的重要手段。根据当时患者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简、便、廉”的治疗原则。其中,令现代人看起来倍感神奇的符水疗疾,以其治疗简便有效的特点,在道教传播的初期,就被广泛在道教创使用。

在道教的传说与记载中,有很多关于“水”具有长生、治疗功效的故事,水法频频登上历史的舞台。《列仙传》载, 鹿皮公“食芝草,饮神泉,且七十年”。越大夫范蠡成仙的重要原因也是“好服桂,饮水”。祖天师张道陵,用符水为蜀地百姓疗疾解厄;黄巾军起义的领袖张角,“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后汉书·皇甫篙传》);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都有用符水治疗瘟疫的记载;随着道教的发展,唐宋以后设咒禁祝由科,符水疗疾更为多见。

因此,水法在道教的发展中也备受重视。水本身具有传递信息,凝聚信息,融合信息,交感信息的作用。在道家祝由术的发展过程中,水作为极佳的符咒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萨祖在《雷说》中说:“符篆虽有异名,符者,合也。圣人初立符篆,欲人人皆归大道,皆知信向。其间或有不能文者,但焚符篆,自然应也。今更通诸理而又能文者,加之行移合格,作用如仪,天地岂无感格。”道教的符相当于一种契约与信物,能与神明相应沟通,调兵遣将。

符与水相合之后,水就包含了自然之炁与神明的能量。符水不仅可以起到清净浊垢,除氛解秽的作用,还可以治病驱邪。因此水法在道教科仪、法事、疗疾、弘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各位同修有幸结缘水法,以水演道,以医入道,定要广积功德,珍惜善用。

文字整理/华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