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工作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复兴的重要基础,每一本整理出来的古籍都将是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面对当下、开拓未来的基石。正是因为这一块块的“基石”,才搭建出伟大的中华文明。而其中医药类古籍也是非常重要,急需我们保护的重要内容。习主席也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这些瑰宝大多都隐藏在文献典籍中,其中不乏对现代医学研究有启迪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得益于现在科技的发展,现如今我们是处在了中医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黄金时期。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伟大的党中央就定下了“团结中西医,正确地发挥中医的力量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的方针政策。各地的中医药大学在创办及教学过程中,就非常重视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发掘出了一批经典著作进行校注和编译,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并将其作为教学课程必读的参考资料。此外在上世纪49年到80年期间,人民卫生出版社等还出版了一系列的中医古籍影印本和校勘本,如《黄帝内经太素》《金匮玉函经》《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医心方》等,校注本如《难经集注》《金匮要略简释》《类经》等。这些影印本和校勘本因质量上乘,出版后被多次翻印再版,是成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目。这一时期的古籍整理工作特点是选取的优质古籍版本,此外参与校注、编译的都是顶尖专业专家,整理出版的古中医药类的书籍都是精品。但可惜的是,受限于专家数量不多,以及当时并不发达的技术条件,因此得以整理出版的中医药古籍数量非常有限。80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条件转好。民众对中医药文化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政府因此下发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并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1982年成立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并制定了校勘、整理出版600余部中医药典籍的十年规划。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委托数十名顶尖中医专家,对规划中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中藏经》《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等11部重点中医古籍分工进行整理研究,最后编著成校注本10种、语译本8种、辑佚本1种。各科学技术出版社也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工作,出版了大量的中医药古籍。据不完全统计,在1948-1988年间,出版中医药古籍1000余种,数量十分可观。此外,还以专题书的形式,将古籍内容按类别进行整理编纂,出版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华本草》等有影响力又非常实用的工具书。一直到2000年,这个阶段的中医药古籍的整理以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中医药的推广和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千年后,我国的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得益于教育的普及和新技术的发展,越发显得重要。政府也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的指示,在全国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其中就包括有中医药古籍。习主席也做出了要“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的重要指示。截止2018年,校注整理了从唐至清中医药各门类重要中医药古籍400余种,完成出版400余种,并正式将《中华医藏》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立项。近20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引导下,许多中医药古籍被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或成为图书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除了出版纸质古籍之外,一些中医药古籍的电子版和网络版也应运而生。中医药古籍整理与出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2023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天回医简》。该医书是2012年在四川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大量医学简牍,也是继三星堆和金沙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该书简从学术上可以追溯到扁鹊与仓公,从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到研究整理出版,考古学家、中医药学专家、文物保护修复专家们历经十余年,终于面世。目前“天回医简”被整理为8部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体系。《天回医简》一次性公布了与医学相关的全部资料。主要包括竹简的红外扫描图像、可见光彩色图像、反印文图像、释文注释及髹漆经脉人像的高清影像,还附有详实的整理说明、室内清理揭剥示意图、髹漆经脉人像的彩绘线图。其中很多常见病的配方在当今依然具有价值,希望通过对其系统性研究,推动中国中医药理论创新,探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中医药文化。2023年7月《中华医藏》首批图书——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藏·养生卷》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共遴选收录了《遵生八笺》《养生月览》等为代表的74部养生典籍,在版本选择上力求精善,兼顾学术价值性与艺术代表性,充分展示了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2010年起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从1万3千种中医药古籍中遴选古籍元典2289种拟作影印出版,其中少数民族医药古籍224种。全国28家单位、34个课题组近千人参与,200余家古籍馆藏机构支持项目实施,终得来如今的成果。
文字编辑/华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