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元素——源自汉代的道教信仰

时间:2024-06-0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64

瘟疫历来是人类文明的重大威胁,其爆发的频繁程度与破坏力,远超水旱灾害甚至战争。在我国古代与瘟疫抗争的历史中,道教扮演了重要角色。东汉末年瘟疫频发,道教正是伴随着瘟疫防治的活动而产生、发展。道教从创始之初,就把行医济世作为传道的重要手段,重视下层患者需求,根据他们贫穷困苦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简、便、廉”的治疗原则。其中,令现代人看起来倍感神奇的符水疗疾,以其治疗简便有效的特点,在道教传播的初期,就被广泛使用。

图片

一、符水疗疾的历史记载

1.祖天师符水治病

东汉时代瘟疫流行持续了数十年,到了魏晋时期仍然存在。瘟疫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几乎是十室九空。建安七子中,有五个人因为瘟疫在217年去世。据西晋王隐的《蜀记》记载,“张陵(张道陵)避病疟于丘社中,得咒鬼之术书,为是遂解使鬼法。”《道门科略》曰:“太上……授天师正一盟成之道……若疾病之人,不胜汤药、针灸,惟服符饮水……积疾困病,莫不生全。”

2.符水疗疾与黄巾起义

符水治病,在历史上最著名的记载莫过于助力黄巾起义。张角创立太平道,之所以会有巨大的感召力,据范晔《后汉书》记载,凭的就是这个方法。《后汉书·皇甫篙传》记载,“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在《三国志》中,也有符水治病的记载,“张鲁在汉中行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致米一斗,疾苦立愈,奉者甚众。”

3.历代天师与符水疗疾

北宋徽宗时,天下瘟疫流行,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书符投大瓮贮水以饮疫者,皆愈”。

明太祖时期,为了驱散瘟疫,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入朝京师,“求符者日以千百计,待吏不暇给,闭关拒之不能止,乃录巨符,投朝天宫井中,人争汲之,须臾水竭土见,犹弗已。”朱元璋为褒奖天师,特在井上建亭,号曰“太乙泉”。

4.典籍中的符水记载

历代典籍中,都有对道家符水神奇效验之例的记载。南北朝时,符水已开始盛行,《宋书.羊欣传》曰:“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

《晋书.幸灵传》记载幸灵用“以水含之”的方法治疗龚仲儒女多年疾病,“已而强起,应时大愈。” 幸灵治愈皇氏之瘘痹病后,“皇氏自以病久,惧有发动,灵乃留水一器,令食之。每取水,辄以新水补处,二十余年,水清如新。”这是符水长期使用的记载。

唐宋以后设咒禁祝由科,符水治病更为多见。

图片

二、符水的种类

画符箓或烧符箓于水中,谓饮之可以疗病。常见的符水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符烧成灰后,用清水冲合,等沉淀后饮用;一种是把画好的符放在白水或加中药的水中煮沸饮用;一种是直接虚空书符于水中后直接饮用。符水也是符箓使用方法的一种,因需求不同,所画符箓也不同。

三、符水疗疾的原理

水,在我国原始的信仰里就有清洁的作用,是圣洁之物,也是人生存中必不可少的物质。道教认为水既可维持生命,又可养生延年,是道门五供之一。

唐著名法师司马承祯认为:“水者元气之津,潜阳之润也。有形之类,莫不资焉。故水为气母,水洁则气清;气为形本,气和则形泰。虽身之荣卫,自有内液,而腹之脏腑,亦假外滋,即可以通腹胃,益津气。”(《修真精义杂论》)水是气之津液,为有形之气精。它潜含阳气而润泽万物,所以一切有形之物,没有不依赖于水的。基于这个道理,称水是气之母体、源头。

在道教中,符箓是与神明沟通的特殊语言,是向神明请令以召请外力来救灾、化难、祈福、镇煞的一种道法道术。《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三十六曰:“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随符摄召下降。”

道教符箓本质上为“精气”,如道教符箓道法汇编《道法会元》卷四《书符笔法》记载:“师曰: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炁合彼之炁。神炁无形而形于符……”符箓中的符与图都为炁结成,是道法自然在符箓文化中的体现。

当符箓与水结合,水作为一种特别的载体,可以包含自然之炁与神明的能量。符水不仅可以起到清净浊垢,除氛解秽的作用,还可以治病驱邪。

从外观上来看,道教符水与普通水的并无区别,但因为二者蕴含的能量与信息不同,所以符水有了特别的功效。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有效的符水,记得要向有正规传承的道士祈请。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