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小科普|关乎健康的阴和阳
对于健康的概念,现代医学认为,只要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检数据没问题,就算是健康的。道医看待健康的状态则有所不同,倡导认识和把握健康的本质,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体,保持“阴阳平衡”的状态才是健康,若阴阳平衡破坏,就属于病态。
“阴阳”两字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易经・系辞》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则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知阴阳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属性,两者既对立,又相互联系。一般来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显的、进行性的,机能亢进的,都属阳。而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机能减退的,都属阴。可见,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可概括为阴和阳两大类。
一、人体的阴阳属性
在传统医学眼中,认为人体也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的。《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有言:“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五脏之中又可分为阴阳,即心、肺属阳,肝、脾属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之分,肾有肾阴、肾阳之分等。人体的结构尽管复杂,但都可用阴阳来概括说明,即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阴阳失衡疾病生
阴阳学说也是传统医学的哲学理论之一。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中言:“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指出了疾病证候虽复杂多变,但总不外乎于阴阳两大类,疾病的发生,即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展也由阴阳变化所影响。作为致病因素的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人体的正气也有阴精与阳气之分。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伤阴,人体会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使阴偏盛而伤阳,人体就会出现寒证;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尽管疾病变化复杂多变,但均可用“阴阳失调”,“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说明。
三、疾病阴阳互转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的是阴阳发展到一定阶段,可相互转化,阴阳偏胜达到极致之后,又转化为“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两个相反的极端。例如寒冷愈甚,干燥亦愈甚,寒为阴而燥为阳,即是“重寒则热”之变。炎热愈甚,潮湿亦愈甚,热为阳而湿为阴,是为“重热则寒”之变。重寒则热,为水极似火,阴盛格阳;重热则寒,为火极似水,阳盛格阴。在医学临床上,重寒则热,往往为真寒假热证。如许多慢性疾病,患者各部分的机能异常衰弱,衰弱之极,可能一时出现精神焕发、食欲增进、脉大而快、发热等旺盛或紧张的现象,衰弱是其本质,外表的现象是属于虚性兴奋的假象,这便是“重寒则热”病变的具体表现。相反,重热则寒,往往为真热假寒证。如许多急性疾病,在体温过高的时候,患者反而会出现四肢厥冷、皮肤青紫、脉搏微细等种种衰竭的现象,高热是其本质,外表的现象是由高热而引起机能障碍的假象,这便是“重热则寒”病变的具体表现。
四、治病实为调阴阳
道医看来,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状态,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使其达到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对阳热盛,而损及阴液,可损其有余的阳,用“热则寒之”的方法,如道医针术中,配合符咒秘术,刺入特定的穴位,可让热症的人感受到类似清凉能量的进入,以此调和人体的阴阳,达到治病的目的。若采用祝由术,通过脉诊的脏腑辨证,选用对应脏腑+热证符,同样是针对阴阳平和的调节。对阴寒盛而损及阳气者,可损其有余之阴,用“寒则热之”的方法,采用道医针术或祝由术,使身体阴阳达到新的相对平衡,从而恢复人体健康的状态。
五、阴阳养生法
古人早已认识到,人体若能适应自然界阴阳五行的变化,便不会发生疾病,于是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之道,而养生宗旨最重要的就是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一年四季中,能够根据节气的变化,在起居、饮食、清志等方面做出对应的调整,以自身阴阳与自然阴阳相同步,保持平和之道,就能健康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