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趣谈:名称中带“风”的穴位

时间:2024-06-1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343
“风”是中医理论里的重要概念,《黄帝内经》言:“风者,百病之始也”又言:“风者,百病之长也”。中医所说的“风”分为“内风”和“外风”,内风是体内阴阳失衡后产生的病证,外风一般指“六邪”之风,是一种外感致病因素。“风”与疾病息息相关,人体中还有以“风”命名的穴位,有治风之效,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

翳风、风池、风府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左右双穴,属手少阳三焦经,此穴是手、足少阳经交会穴。翳,有遮蔽之意,翳风穴除了可以调理耳部疾病外,对口眼歪斜、牙关紧闭等症也有效果,《针灸大成》载:“主耳鸣、耳聋,口眼喎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喜欠。”
风池穴,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左右各一个,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广韵》曰:“停水曰池。”本穴为风之所汇,可调理耳聋、耳鸣、鼻塞、中风、癫狂痫等症。
风府穴,位于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属督脉,为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灵枢》云:“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医家典籍记载风府穴可主治头痛、眩晕、癫狂、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症,有“舌本”、“鬼穴”之别称。
翳风、风池、风府三穴大约在同一水平线上,位于头颈部,穴位深处有延髓、血管、迷走神经等组织,针刺需注意手法,非专业人士应避免随意刺激这些穴位。

图片

秉风、风门
秉风穴,在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属手太阳小肠经,是手少阳经、手太阳经、手阳明经、足少阳经交会穴。秉[bǐng],有执掌、主持之意,《会元针灸学》说:“秉风者,从风之所行也,肩侠后肉筋起如围瓶之状,风从背来,秉风迎之,顺风而高起天空,以防外邪所入,故名秉风。”本穴可调理肩甲疼痛、气逆作喘等风气之病。
风门穴,别名热府,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是足太阳经、督脉交会穴。风门是风出入的门户,本穴可主治多种疾症,《针灸大成》载:“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欬逆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官出清涕,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卧不安。”
秉风、风门两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风市穴
风市穴,位于大腿外侧,髌底上7寸,髂胫束后缘;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中指尖所指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属足少阳胆经。市,有市集之意,本穴是临床常用穴,治疗诸风之症,《针灸大成》曰:“主中风腿膝无力,脚气,浑身瘙痒,麻痹,厉风疮。”
八风穴
以上“治风六穴”属十四经之穴,经外奇穴中也有一穴,以风命名,名为八风,实是一名八穴,位于足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两足共八穴。本穴可治疗脚气,《千金要方》言:“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其足十趾去趾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冲,极下气有效。”
另外,在《黄帝内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中也有“八风”之说。八风者,应四时,起八方,其中东北之风名“条风”,人体中有一穴名“条口”,属足阳明胃经,《针灸大成》言:“主足麻木,风气,足下热,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胫寒湿痹,脚痛胻肿,转筋,足缓不收。”
十四经“风穴”皆属阳经,这与风之阴阳特性有关。在临床应用中,与内风、外风有关的病证都可取风穴为主配伍调理,均可取得良好效果,若再配以道医秘术,效果更佳。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