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精气被称作“道之体”

时间:2024-07-1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504
“精”“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在道教的养生理论中,“精”“气”“神”被称为人身三宝,可见其在修行中的重要作用。《周易·系辞上》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对精气作了较为玄妙的解释。《雷说》有云“精气为物,敛之不盈一握,道之体也。”为何精气如此重要,被成为是“道之体”呢?

一、精气为“道之体”
“精”的概念,首见于《老子》一书。老子认为:“道之为物,唯恍唯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的“道”指世间万物的规律,而“精”是真实存在的物质。
庄子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人也不例外。《知北游》有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管子》融合并发展了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与精气的理论,提出了“精气”为万物本原的学说。“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道”作为宇宙万物的规律,主宰着世间万物。“气,道乃生……”精气作为无形的细微的不断运动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和本原,是道的具体体现。
“道”与“精气”的关系,可以类比现代物理学中物理定律与基本粒子之间的关系,“道”与物理定律类似,物理定律虽然只是抽象的公式或逻辑推论,却是解释了很多难以被直接认识的物理现象。物理定律用以描述特定情况、特定尺度下的现实世界,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不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精气”与基本粒子类似,是人们认知的构成物质的最小或最基本的单位,是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基础,其运动符合相应的物理定律。

图片

二、精与气的关系
《管子》中认为精或气都是构成万物,在物质运动中保持不变的实体,也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精与气之间可相互转化,“一气能变曰精”(《管子·心术上》),“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内业》)
《吕氏春秋》认为精气是一种能量,当精气集于某物,某物就具备了一定功能,有物质与能量相统一的思想内涵。“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
《淮南子》认为整个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以及各种自然现象都由精气而成,同时还用来说明生命现象。“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言为月……”“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东汉王充在认为精是气的最精微的部分,是构成人体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论衡》曰:“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元气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形体及其道德精神的惟一生成本原,确立了“元气一元论”的思想。
可见,在古代哲学中精、气与精气的概念是统一的,精是气的最精微的部分,精与气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三、人体中的精气
古代哲学中精气的概念也影响了传统的中医学,中医认为人体内的精或精气是人的化生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的精,一般是指有形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既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还包括精的衍生物如血、津、髓等。精,主宰着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过程。《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中医学的气中,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以及信息传递的载体。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强调了气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中的精与气也可相互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精作为气化生的物质基础,如果精不足则人气虚。故《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精气夺则虚。”
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古代哲学中,还是在传统中医中,“道”虽不可言说,但精气作为无形的细微的不断运动的客观实在,是道的具体体现。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