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的“元气满满”中的元气指的是什么?
看到一个人活力十足、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我们会用“元气满满”来形容,“元气”这个词我们常常听说,可到底什么是“元气”呢?
“元气”两字中,“元”字出现较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元”字有两种含义,其一为“始”的意义。如:《春秋繁露·王道》:“元者,始也。”《说文解字》也说:“元,始也。”“元”字的另外一种含义是用来表示一种美德,成为一个道德范畴。如《左传·昭公十年》有:“元,善之长也。”但后来这种用法已不常见。“元”作为“始”的意义,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由于“元”与“气”都有着本原的意味,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将两者联系起来。
一、“元气”概念的由来
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充,在继承老子、庄子、管子等精气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元气一元论”,首次将“元气”作为哲学概念论述。《论衡》中的“元气”,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及生命都是由元气产生的。如 “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幸偶篇》)“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言毒篇》)“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犹陶者用土为簋廉,冶者用铜为矣。”(《五行篇》) “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论死篇》)
《论衡》认为,元气之所以能够成为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因为元气具有万物所不同的特性。如元气是永恒无限的客观存在;元气是无形的;元气是不断运动的;元气是最细微的;元气的自然性。它用气、气化观念去解释万物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消亡、转化,藉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
“元气”对于人来说,也是生命的的本原。王充认为,元气聚而为人,人死则元气消散。《无形篇》:“人禀元气于天。”《命义篇》:“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人生能行,死则僵仆,死则气减(灭)形消而坏。”
二、人体中元气
《难经》首先将“元气”之名引入医学,又称“原气”,原、元皆为始之义。元气为先天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十四难》云:“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元气在肾间,与生命活动休戚相关。“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在中医看来,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源于先天,由先天之精所化,出生以后,又需要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培养而逐步充盛。
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遍布全身,可促进人体的发育和生殖,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形体关窍的生理功能活动。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损耗,则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导致元气虚衰而产生各种虚性病变。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强健,身体就健康。所以,中医以保护元气为养生之本。
三、如何养护元气
注意饮食均衡,多进食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恰当地调配饮食可以帮助身体吸收保留营养,恢复元气。也可炖一些补气补血的药膳汤,如人参乌鸡汤、虫草老鸭汤等。
保证睡眠充足,子时前入睡(11点前入睡),凌晨1时处于熟睡状态最能帮助人体恢复元气。
保持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耐力和力量,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助于恢复元气。例如做五禽戏、八段锦、散步、长跑、打球、游泳等。
草药调理元气,例如黄精、党参、枸杞等,可以配制成汤或泡茶饮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除了补养元气,还要注意节制。日常生活中需保持情绪平和。怒则气上、哀则气消、乐则气乱、欲则气丧。此外,还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过度的贪求声、色、味、名利、财富等外在的物质追求。这些都会加速我们体内元气的耗散。
道家内修也对养护元气有很好的效果,道家内修的代表方法是内丹术,内丹术最常见的操作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所谓炼成“内丹”,就是人体精气神的充盈并圆融。正如《黄庭内景经》所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
医圣道医的内丹养生功传承自萨守坚天师,通过以秘法引入日月星辰和法脉祖师能量,培育壮大自身阴阳五行之炁,熔炼阴浊之质,逐步实现由后天逆返先天,直指道家丹道修行本原。长期修行能够改善五脏功能,充盈元气,振奋精神,益寿延年,是通往修真之境的大道通途。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