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气、形、质、体——浅谈五太学说

时间:2024-07-2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825

《道德经》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宇宙的诞生是人类长久以来探索的重大问题之一,现代较流行的说法有“宇宙大爆炸”理论,中国古代则有“盘古开天”的神话故事,还有“无极生太极”之说,那无极是怎样过渡到太极的?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教四部经典之一,其《天瑞》篇中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后世《道法会元》收录张善渊《雷霆玄论 万法通论》篇中又有进一步论述,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

太易

列子:“太易者,未见气也。”张善渊:“一气未萌之始,是为太易。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者也。” 

太有极大、极致之义,易有变化之义,太易是从无到有的第一个阶段,“未见气”指还没有“先天一炁”。此阶段是一片虚空,没有光,没有形状,没有声音,但虚中有神,张善渊称其为“神之始”。

图片

太初

列子:“太初者,气之始也。”张善渊:“及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炁磅礴是为太初。太初者,阴阳虽变,有炁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炁之始而未见形者也。”

《说文解字》:“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太初为气之始,气可以理解为一种能量,张善渊认为这一阶段阴阳变化产生了先天一炁,炁刚出现,还没有形状,名医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元气始萌,谓之太初”。

太始

列子:“太始者,形之始也。”张善渊:“先天一物,分为二,无象无形逐念生,是为太始。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日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

始,开始。从字形上看,初是裁衣,布变为衣,是转变的开始;始由“女”“台”组成,有了“胎”,有了形,新事物开始生长。形是形状,这一阶段气凝聚生成形,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气形之初,谓之太始。”气能不能聚而成形?如果你学过本门的“四象脉诊”应该深有体会,指下感受到的“脉象轮廓”即与气有关。

太素

列子:“太素者,质之始也。”张善渊:“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

素,甲骨文像下垂的丝织品,表示丝织品柔软的特点。质,本质、禀性,素、质可连用组词为“素质”,有表示事物本来性质的意思。这一阶段开始产生了质,《帝王本纪》曰:“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为象。”

有形有质才为象,如四象脉诊里的麻、痛、酸、胀、冷、热等“脉象手感”反应了气的属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轮廓”为形,“手感”为质,形、质组合为完整脉象。

图片

太极

列子:“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张善渊:“炁形质具而未能相离,故曰混沦。混沦道之体也。如是动极复静,至静之极,静极复动,五数乃极,故曰太极。太极者,太素备而阳变阴合,五行具焉,万物生焉,是故太极肇判,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大道彰矣。”

混沦、浑沦,义相通,同混沌、浑沌,是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的迷蒙状态,列子称其为“易”,《易传·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阶段神、炁、形、质具已完备,生成道体,再经过进一步动静变化,阳变阴合,达到极点后衍化出万物,张善渊说:“混沦,道之体也。太极,道之用也。”

“五太”是天地万物诞生的五个阶段,先天转后天,无极生太极,其与道相关。古人讲天人合一,宇宙即人身,人身即宇宙,五太的变化与人类孕育过程亦有相似之处,古人说:顺为凡,逆为仙。“五太”逆转,后天转先天,是否可以成仙?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太素说》言:“志夫道者,必去华以返质。”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