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养生?——试从茶的性味归经来解读

时间:2024-07-2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199

“年有四季,天有四时。一年春喝绿茶,夏饮红茶,秋冬黑茶;上午绿茶,下午红茶,晚上黑茶,健康相随。茶者,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这段话虽有些夸张,不过意在强调茶的养生作用。试想,悠闲午后,一盏清茶一本书,又或一杯茶水一张报,着实是又养生又养心了。

本篇暂且刨去茶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属性,试从茶的性味归经来解释一番,喝茶为什么养生,又如何养生。性味,是中药的重要理论,即:寒、凉、温、热;辛、甘、酸、苦、咸。归经: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脏腑经络起主要作用的现象。茶作为“万病之药”,古代医家在茶的性味、归经、功效、禁忌等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一、医学典籍里的茶

西汉《神农本草经》,首先记载了茶有解毒治病的作用:“茗味苦,微寒无毒……令人少卧,能轻身明目。”

南北朝陶弘景《杂录》曰:“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唐茶圣陆羽《茶经》引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唐代大医学家陈藏器《本草拾遗》说:“贵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资人伦,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茗茶苦寒……饮之宜热,冷则聚痰。”

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茶味苦、甘,微寒,无毒。”

明汪机《石山医案》:“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

……

文献检索历代中医典籍、茶学文献不完全统计,认为茶性“寒凉”者占比90%,“温热”者不足10%。认为茶味“甘苦”占比68%,“苦”者占比20%,“甘”者占比7%。

以上基本上可以确认,中医古籍将茶叶的性味归结为:味苦、甘,性寒凉。甘者补而苦者泻,可知茶叶兼具补泻。至于对茶性不同定义的歧义,大概源于不同地区山头种植、不同季节时间的采摘、制作工艺等造成差异。

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认为:“茗茶气寒味苦,入手、足厥阴经。”

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称茶可入心、肝、脾、肺、肾五经。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茗《本经》味甘,气微寒,无毒。陈藏器言苦,然亦有不苦者。气薄味厚,入手太阴经,少阴经……故作为饮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热”。

……

文献检索茶叶归经记载不完全统计,归手、足厥阴经(心包、肝经)占比45%,归心肺经17%,归肾经胃经8%。基本上可以说明,茶叶归经囊括五脏经络了。

综上,古典中医学认为:茶味苦、甘,性凉,入心、肝、脾、肺、肾五经,它具有解渴、清热、明目、利尿、消暑、解毒、降糖、祛脂等许多功效。

图片

二、茶的现代医学实验

传统医学观点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能量通道,茶叶可以帮助打通人体经络。现代医学实验则以红外线影像检测的方式,从侧面证明这一观点。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在实验了几百种药食之后,发现茶叶是归经感最强的食物。而且不同的茶摄入人体后,身体会有不同的部位出现发热、流汗等现象。经过大量人次的实验,基本归结为:绿茶对应太阳脉、青茶对应阳明脉、白茶对应太阴脉、黑茶对应厥阴脉、红茶对应少阳脉,只有黄茶归经的效果不清晰。其研究结果《茶叶激发的人体红外影像显现经络系统》刊登在《定量生物学》上,让经络被“看见”。

此实验一度被视为,将会对归经分子研究、靶向药物研究、开发等具有革命性影响。殊不知中医学早在几百上千年之前,就发现并使用了靶向治疗,只不过学名叫做“归经”,理论核心源于“五行相吸”。

三、喝茶如何养生

首先解释一下,古典医学认为茶性苦寒,而现代认为部分茶叶性温的差异。各类医药典籍,基本在明朝时期已经高度完善,清朝之后,更多是对前朝历代文献的整合收录工作。

据茶叶发展史记载,绿茶是最早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茶类;黑茶虽然可追溯到唐末,但是公认历史始于明嘉靖;红茶始于明末清初;而乌龙茶(青茶)创制于雍正年间;白茶始于清嘉庆。在药典这一方,即使是成书比较晚的明中期《本草纲目》,也与后续茶类几乎完美错过,所以医学典籍里写的茶性茶味,基本上是对绿茶的定义。这大概也是,清朝部分药学典籍对茶的性味定义,跟历代名医有很大不同的原因。

接下来逐一阐述各类茶的性味归经,以及养生作用。

图片

绿茶:

一般用蒸青、炒青、晒青等方式制作,灭酶干封,不发酵,日照所生天然之物尚存,存太阳气。

性寒,味苦、甘,茶汤绿色为主调,归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碧螺春、猴魁等绿茶,芽嫩纤细,茶气轻,归手太阳小肠经。龙井、五牛早等,牙叶粗,茶气厚重,归足太阳膀胱经。

绿茶清心止渴,除烦生津,化痰利尿,清热消食,醒神,抑制人体吸收脂肪。绿茶当中含有氟,可保护牙齿。

绿茶性寒,又存春之生发之气,宜春夏喝,早晨喝,提气消暑。但浓茶伤脾胃,尤其是老年人,不宜喝过浓绿茶。

红茶:

属于全发酵茶,经萎调、揉捻、发酵、干燥的过程,是加工过程理化变化最大的茶,就地气湿热渥堆发酵,得少阳气。

性温,味甘涩,茶汤红色为主调,归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红茶中正山小种,芽细气轻,归手少阳三焦经。滇红、湄潭等,芽肥厚,气粗重,归足少阳胆经。

红茶有助于养颜,祛风,利胆,护脾胃。

午后红茶在西方国家非常流行,午后饮红茶,助力食物消化,促进胆汁分泌,因其性温,被某些扶阳派养生专家推荐用来进行扶阳茶灸。夏季喝红茶,有助于去湿气。

青茶:

又名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经过杀青、萎凋、摇青、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成。青茶靠人力摇青发酵成酸,得阳明气。

性凉至温(视发酵程度而定),味甘、苦,兼具红茶浓香,又有绿茶清芬。归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铁观音、冻顶乌龙,属于叶嫩气轻,归手阳明大肠经。大红袍、凤凰单丛,叶老厚重,气下沉归足阳明胃经。

乌龙茶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清肠排毒、涤除体内污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青茶宜秋天喝,午后喝,尤其是下午3点以后,清理肠胃最佳时间。凤凰单丛性偏凉,大红袍性偏温,根据个人体质选择。

白茶:

属于轻微发酵茶,是茶类中的珍品,因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白茶命名因其貌,不能简单归入中医认为的五行“金”属。白茶晒青灭酶,常年慢慢氧化生酸,渐生太阴气。

性寒,味甘,茶汤多呈杏黄、橙黄色等,口味清淡透鲜。归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白毫银针、景谷银针等,走手太阴肺经。寿眉茶,叶老气陈,归足太阴脾经。

白茶润肺健脾,适四季,一天早晚皆宜。脾乃后天之本,喝白茶可以提高免疫力。

黑茶

属于完全发酵茶,黑茶原料一般较为粗老,揉捻氧化,制造过程堆积发酵时间较长,酶化陈化而多糖,得厥阴气。

性温,味甘,归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全熟普洱茶,取嫩芽,全发酵,归手厥阴心包经。金花黑茶,叶厚,气重下沉,归足厥阴肝经。

黑茶味香浓郁,有疏肝安神的功效。适合冬天、适合傍晚。黑茶中的普洱茶,独具浓醇陈香的口味,公认的茶气最强的茶,价格也曾经一度高不可攀。

黄茶

黄茶是绿茶制作过程中出现意外,而产生的新品类茶。其制作工艺比绿茶多一道闷堆工序,属于轻度发酵,就地包闷氧化,成少阴气。

性凉至平,味甘、苦,茶汤黄中带绿。归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古法梵金髻,采用第一叶,上升入手少阴心经,降三高。君山金砖、正安金锭等,气老重,归足少阴肾经。

黄茶清热解毒,清楚自由基,防止炎症,消食化湿,调节血脂的功效,适宜长夏季节,宜中午时分,季节交替时,易患病,黄茶调节身心,养护心肾。

图片

本文写的茶,局限于狭义茶树叶制作的茶。而广义的茶,可以冲泡水煮的,都可以称之为茶,譬如花茶、果茶、奶茶、八宝茶……这些茶的作用,不能以本文为借鉴。例如医圣道医有各种系列养生茶,其归经作用,主要依据是成分配伍等决定,当然在茶的名称上,也可以推测一二,固本茶,归肾经,固先天之本;益中茶,归脾经,补后天之本。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