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清燥救肺汤

时间:2024-08-1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023

清燥救肺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治燥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桑叶、石膏、甘草、胡麻仁、真阿胶、枇杷叶、人参、麦门冬、杏仁组成。

清燥救肺汤的出处

本方出自清代的《医门法律》,原文记载该方“治诸气 膹郁,诸痿喘呕”。用量与服法为“桑叶(经霜者,得金气而柔润不凋,取之为君,去枝梗,净叶三钱)、石膏(煅,禀清肃之气极,清肺热,二钱五分)、甘草(和胃生金,一钱)、人参(生胃之津,养肺之气,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杏仁(炮,去皮尖,炒黄,七分)、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温病条辨》中认为本方出自张仲景的复脉汤,记载其“盖喻氏之清燥救肺汤,即《伤寒论》中后半截复脉汤也”;《医方絜度》则对“清燥救肺”之名作出了阐述,“燥曰清者,燥为火气,当清以润之;肺曰救者,肺为娇藏,不容缓图,当急救也”;《历代名医良方注释》中记载本方的组方特点为轻柔、甘润、重降,“清轻而不重浊,柔润而不滋赋,以疗无形无质燥邪之伤肺”;而现代《方剂学》则认为清燥救肺汤“宣、清、润、补、降五法并用,气阴双补,培土生金”。

图片

关于清燥救肺汤的组成,后世部分医籍文献对于胡麻仁、杏仁和人参的种类记载略有差异。如《证治要义》、《时病论》、《医门补要》中将胡麻仁记载为火麻仁(麻仁),而《时方歌括》、《医学三字经》、《血证论》等医籍中则记载为黑芝麻;又如《幼幼集成》、《重订广温热论》、《感证辑要》中将杏仁的种类记载为甜杏仁(北杏仁);再如《重订广温热论》、《感证辑要》中将人参记载为西洋参,而《羊毛瘟论》、《中国时令病学》中则用沙参。

清燥救肺汤的防疫功效

本方具有清燥润肺、养阴益气的功效,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等。

方中以桑叶为君药,桑叶性寒可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以石膏、麦冬为臣药,石膏味辛甘而性寒,可清泄肺热。麦冬甘寒,可养阴润肺。石膏虽沉寒,但用量轻于桑叶,则不碍君药之轻宣,麦冬虽滋润,但用量不及桑叶之半,也不妨碍君药之外散。君臣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此为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人参益气生津,合甘草可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胶可助麦冬养阴润肺,而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使得治节有权,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兼能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宣、清、润、补、降五法并用,既可气阴双补,又宣散不耗气,达到清热不伤中、滋润不腻膈的效果。

图片

清燥救肺汤的应用

《医门法律》记载本方“清燥救肺汤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其清燥救肺的实质是补土以生金、滋水而润燥,因此清燥、生津、滋阴、益气是其核心功效。

后世医家对清燥救肺汤的主治证候亦有所拓展,增加了咳而胸高骨起、烦躁恍惚、舌强不语、手足痿弱、咽干喉痹、吐血等;病证范围由肺部疾病拓展到了内科、儿科、传染病等;病位由肺拓展到了膀胱、胃等。

主治证候的不断拓展充分体现了清燥救肺汤“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究其病机都归因于肺燥津伤。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清燥救肺汤还是主要被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支原体肺炎、放疗后肺部并发症、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鼻炎、肺癌、胸外术后肺部并发症、支气管扩张症、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哮喘等;其次为皮肤类疾病,如银屑病、慢性荨麻疹、手足皲裂症、药物相关性皮疹、过敏性紫癜等;以及便秘、痔疮、斑秃等疾病。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