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桑白皮汤
桑白皮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清热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 山栀、黄芩、黄连组成。
桑白皮汤的出处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记载本方源自明代《景岳全书》的“古方八阵”之“寒阵”。
但同时代的《古今医统大全》一书中,所记载桑白皮汤的组成、功用、用法、用量均与《景岳全书》相同,且成书时间早于《景岳全书》。
然而,这两部医书中对于本方的来源均记载为“《医林》桑白皮汤”。《医林》即《医林类证集要》,是更早于《古今医统大全》和《景岳全书》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可是据学者考证,现存的《医林类证集要》中并未见有桑白皮汤的记载。
因此,根据记载年份推论,本方应出自《古今医统大全》中的“喘证门·治喘通用诸方”。其用量与服法在《景岳全书》中记载为“桑白皮汤。主治肺气有余,火炎痰盛作喘。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各八分。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在后世诸多医籍中,有与桑白皮汤同名方80首,但组成、功用相同的仅有6首,其余的均为同名异方。
桑白皮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清肺降气、化痰止嗽的功效,主治肺气有余且痰火盛而作喘。
方中桑白皮可泻肺火、祛痰平喘,故用作君药;黄芩可泻肺火消痰热,贝母可清热化痰降气,黄连、山栀可清肺热泻肺火,此四者合用起到清泄痰热的作用,共为臣药;半夏可燥湿化痰止咳,苏子可降气化痰平喘,杏仁可降气止咳平 喘,此三者合用起到平喘、祛痰、清三焦之热的作用,共为佐药;最后煎药时加入生姜调和方中药物偏寒之性,加强祛痰降逆之功,且兼制半夏之毒。诸药相伍,共奏清热化痰、降肺平喘之功。
桑白皮汤在历代沿用过程中,药物的品种及炮制存在差别,因此在使用时应明确各组成药物的种类及炮制类别。
桑白皮:《中国药典》中规定,桑白皮的植物基原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桑白皮大多生用或蜜炙,生品泻肺行水之力较强,多用于肺热喘咳等;蜜炙则偏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虚喘咳等。根据本方功效,宜用桑白皮生品。
苏子:《中国药典》规定,苏子的植物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苏子主要有生用和炒用,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而炒苏子多用于喘咳。因此根据本方功效,应选用炒苏子。
半夏:《中国药典》中规定,半夏的植物基原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炮制方法包括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四种,其中法半夏常用于痰多咳喘,与本方主治相符,因此应用法半夏。
杏仁:其植物基原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的干燥成熟种子。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两种,甜杏仁以滋润肺燥为主,苦杏仁以止咳化痰为主,按本方功效来看方中应为苦杏仁。《中国药典》中记载苦杏仁炮制方法有炒制和燀制,其中燀制与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所载的“沸汤浸后,煮至色褐黄”方法相似,因此应使用燀杏仁。
贝母:我们最为常见的是川贝母和浙贝母,其中浙贝母出现于汉代以后,而川贝母直至明代《景岳全书》才明确提到,所以川贝母与浙贝母的分化始于明末,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才有了明确的区分。川贝母偏于润肺,多用于肺热燥咳;浙贝母则偏于清肺,多用于痰热咳嗽。结合本方主治,方中贝母应为浙贝母。
山栀:其植物基原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炮制方法主要有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等。生栀子善于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炒栀子可清热除烦、化痰止咳;焦栀子有凉血止血的作用。结合本方功效,方中应使用炒栀子。
黄芩:其植物基原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中国药典》中收载了黄芩片、酒黄芩两种炮制方法,前者可清热泻火解毒,酒制后则削弱了其苦寒之性,多用于清上焦肺热。因此结合本方主治,方中应使用酒黄芩。
黄连:其植物基原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黄连的炮制方法有吴茱萸制、姜汁制、酒制等,其中酒制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符合本方主治,因此方中应使用酒黄连。
桑白皮汤的应用
原方中记载桑白皮汤可清肺降气、化痰止咳,用于治疗肺气有余或者痰火盛所带来的不适症状。
加减化裁使用:若有痰浊壅肺,则原方去黄连、山栀,加炙紫菀、炙冬花、地龙、僵蚕;若有痰热郁肺,原方加麦冬、鱼腥草、全瓜蒌、葶苈子;若是肺肾气虚,则原方去黄芩、黄连、山栀,加五味子、胡桃肉、炙紫菀、炙冬花、肉桂、冬虫夏草。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本方主要被用于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急性病毒性结膜炎角膜并发症等。
除此外,桑白皮汤还常被用于治疗慢阻肺、痰热闭肺型小儿支原体肺炎、急性肺损伤、小儿百日咳综合征,以及干眼症等疾病。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