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灯仪(中)
在道家各种斋醮仪式中都有燃灯的规定,灯烛的功能不仅在于照明坛场,更主要的是具有内在的拯济功能。
二、灯仪的意蕴与内涵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九引太极太虚真人之语,说燃灯的功用:“陨阳立象,天地分形,昼夜既殊,晦明有异。所以清浮表质,诸天为仙圣之都;浊厚流形,诸地为鬼神之府。……我天尊大慈悲悯,弘济多门,垂燃灯之文,以续明照夜,灵光所及,罪恼皆除。更乘忏拔之缘,使遂往生之愿。”
这就明白指出,道教之法烛的意蕴在于开明万阴幽暗,拔度鬼魂。基于济世度人的原则,不同类型的灯仪中所包含的意义亦有所区别。如三皇斋坛四方各设九灯,称为列四九之灯,法象三十六天;盟真斋在斋主家中设坛,于坛场中庭安一九尺高的长灯,在长灯上燃九盏灯火,九盏灯火表示上照九玄诸天福堂,下照九地无极世界。金箓斋根据春夏秋冬的季节燃灯,其燃灯规定是:春天燃九灯,也可燃九十灯,或者九百灯;夏天燃三灯,也可燃三十灯,或者燃三百灯;秋天燃七灯,也可燃七十灯,或者燃七百灯;冬天燃五灯,也可燃五十灯,或者燃五百灯;四季则燃十二灯,也可燃一百二十灯,或者燃一千二百灯。此外,还要在斋坛中央设一九尺长灯,灯上安置九盏灯火,用以罗列光明,照彻九幽长夜之府,“九幽开明,光入无穷,三景朗照,天地安宁,星宿复位,四时和平,万灾咸消,兵疫不行”,天人欢泰,因运兴隆。
如此看来,道教灯仪的设立,的确各有法象,金箓斋灯仪的春九、夏三、秋七、冬五,四季十二,就是根据五行本数而定。杜光庭述金箓斋礼灯之法,即在道户上燃二灯,“以照斋主住宅,为弟子消灾度厄,安宅镇神”;在本命上燃三灯,“以照三魂,为弟子制邪度厄,拘守三魂”;在行年上燃七灯,“以照七魄,为弟子安神却祸,制魄除邪”;在太岁上燃一灯,“以照太岁之辰,为弟子除一年灾害”;在大墓上燃三灯,“以照斋主代世丘陵墓,为弟子拔度先世亡魂,托生净域”;“众官弟子旋绕灯下,依位咒之,每咒毕,从官弟子皆礼。”其目的均是祈福度亡,让法烛之光辉照耀诸天诸地,八方九夜,皆见光明。杜光庭黄箓科仪布置的十六种灯,共计一百五十九盏灯,此灯仪设置方法,为后世所遵行。宋代几部著名科仪书中,黄箓斋的灯仪设置都是如此。
到了唐宋时期道教的灯坛设置,是按照二十八宿星图,各依星象之燃灯,在每宿点燃一灯。燃灯之法既体现出道教的教义思想,又有天文历法的依据,灯仪中的星宿图式,即源于正史《天文志》及浑天仪。上述一百五十九灯是坛外的灯,如果加上坛内设置的灯,则多达三百一十三灯。在实际斋醮法事中,设置灯数的多少,可以据斋主财力大小而定,但道教主张灯烛宜尽力而为,斋坛燃灯以丰厚为上。唐宋道教的燃灯之法,主要有南斗灯、北斗灯、周天灯等等,每种灯法都有相应的礼灯仪式,宁全真所著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中就收录有上述灯法的灯仪。
仅供斋醮坛场使用的灯图,道经中就有几十种,这意味着斋醮法灯的布置方式丰富多样。《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收有玉皇灯图、周天灯图、炼度灯图等。形形色色的各种灯仪,可以祷告不同的神灵,具有不同的功用。如玉皇灯仪祷告玉皇大帝,玄帝灯仪祷告真武大帝,三官灯仪祷告天、地、水三官。
道教以灯为法器,由于灯和光明联结在一起,灯仪就具有“照耀诸天,续明破暗,下通九幽地狱,上映无极福堂”的功能,以灯仪表现道教徒追求光明的教义思想内容。其次,灯仪又多同光照地狱、拔度幽魂有关,因此,灯仪又具有“破毁铁围罗丰幽阴”,万神护送幽魂,“径诣人天,随品受化,更生福乡”的功能。在此,道教赋予法灯以道的灵力,可以洞开幽冥世界,照彻漫漫长夜中的罪魂。正如杜光庭所曰:“燃灯威仪,功德至重,上照诸天,下照诸地。八方九夜,并见光明,见此灯者,皆罪灭福生。”
灯仪是效法天地日月之光明,以灯破暗,以阳散明。北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四说:“盖幽冥泉壤,鬼爽悲辛,失本来之光明,入无明之黑暗。故我太上垂科,假灯光以通阳气,委真气以寄灵符,凭法炬之光芒,散冥途之盲,重泉劫夜,尽睹阳光,实太上之曲恩,下鬼之曲赦。”灯作为光明的象征,可以照彻幽暗,其功能就是济度亡魂。
灯仪在道教科仪中意义重大,因为它可以祈福驱灾,拔亡度灵,深切地显示了道教对社会与民众的诚挚的关杯。因而千古尤盛,至今仍被运以济世。
文字整理/华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