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两地汤
两地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补阴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生地黄、地骨皮、阿胶、玄参、白芍、麦冬组成。
两地汤的出处
本方出自清代的《傅青主女科》,书中记载其可用于治疗妇女月经先期,“又有先期经来只一二点者,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肾中火旺而阴水亏乎....盖妇人之经最难调,苟不分别细微,用药鲜克有效。先期者火气之冲,多寡者水气之验,故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倘一见先期之来,俱以为有余之热,但泄火而不补水,或水火两泄之,有不更增其病者乎!治之法不必泻火,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亦既济之道也。方用两地汤”。
关于两地汤主治的记载,早在清代末年便有医者运用此方治疗血热崩漏。也有诸多医家认为火盛水不足的月经先期,或是阴虚血热型的月经先期,亦或是胎漏等,皆可临证使用。
虽表述不同,但治疗理念基本一致,多围绕滋阴清热论治阴虚内热型月经先期。
原方记载其用量为“大生地一两(酒炒),元参一两,白芍药五钱(酒炒),麦冬肉五钱,地骨皮三钱,阿胶三钱”,服法为“水煎服。药煎好后,阿胶入药汁中烊化”。
两地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滋阴清热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阴虚血热型月经先期,症见月经先期而量少色红,且质稠粘,伴有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苔少等。
方中以生地黄、地骨皮为主,地骨皮直退骨蒸,生地黄可壮肾水。原方用“此方之用地骨、生地黄,能清骨中之热,骨中之热由于肾经之热,清其骨髓则肾气自 清而又不损伤胃气,此治之巧也”阐述了二者合用的妙处所在。玄参补肾水降虚火,麦冬养胃阴清心火,白芍和血,阿胶补血,
全方用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滋液补不足之阴,同时又能清肝肾虚热,热清则阴自充。用地骨皮泻肾火、清虚热、除骨蒸。用阿胶、白芍补血敛阴。
诸药合用,以养阴为主、清热为辅的治疗原则,共奏滋阴补血、凉血清热之功效,旨在治疗月经先期量少、属火热而水不足的症状。
书中用“经原非血也,乃天一之水,出自肾中,是至阴之精而有至阳之气,故其色赤红似血,而实非血,所以谓之天癸”来描述月经的形成,并强调病机在肾,治疗的重点在于调经治本,以补为主,轻用疏泄。而两地汤的功用恰是补“水”之不足,水足则“火”自消。
两地汤的应用
《傅青主女科》中记载两地汤多用于治疗阴虚血热型月经先期,同时也强调了病机在肾,因此凡是病机为肾阴不足、阴虚有热者,均可应用此方。
加减化裁使用:若有阴虚夹热,月经过多或过期数日不净,原方去麦冬,加焦艾和益母草;若腹痛且经血色黑有块,原方去阿胶,加延胡炭和蒲黄炭;若经期持续过久,但量不太多,则原方加乌贼骨和茜草根。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两地汤多用于治疗阴虚型妇科疾病,如月经失调、虚热型崩漏、围绝经期综合征、产后阴虚发热、复发性流产,以及经间期出血、流产或厌食症导致的闭经、结核性盆腔炎、经行发热等。在谨遵病机的前提下,两地汤不仅应用于月经先期、后期、量多、量少等妇科常见疾病,对于不孕症、复发性流产等疑难病诊治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两地汤除了在妇科产科被广泛使用外,近年来还被用于内科及男科等疾病的治疗。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