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祖修真传奇①:天选之人的开局,是漫长黑夜
萨守坚祖师在《雷说》中自述,其师称他“骨相合仙”“子名仙籍”,由此可知萨祖实乃道门中罕见的“天选之人”。
萨祖生于宋代,蜀地西河人,以道法内炼、苦行修戒著称于世,施财合药,开坛阐教,度人无数,修行成就百年难遇,在历史上影响非常大,被尊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
因此有人说:萨祖是天选之人,有此成就理所当然。
在许多世人观念中,天选之人必然天赋异禀,必然轻松成道。
这是一个重大误解。
实际上的萨祖,是一位有血有肉、非常真实的修行前辈。相关史料记载,萨祖的修行经历堪称传奇,但也相当“接地气”——成长于普通人家,并非天赋异禀,历经无数考验与磨炼。
这样的萨祖,仿佛离我们这些平凡人并不遥远。也正因如此,萨祖的生平事迹与修行指引,对于后世学道之人更有启迪意义。
而萨祖的修行开局,是漫长的黑夜......
弃医从道,自学经书
萨祖年少时就有济人利物之心,曾是一名医术精良的医生,治愈过许多患者,因误用药伤及人命,感叹医术不能令人长生,于是弃医从道,开始追求神仙之术。
偶然的医疗事故,造就了灵魂觉醒的契机。
和很多修行人一样,萨祖也是完全从零开始,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有文化底蕴,又勤奋刻苦,萨祖选择了自学——“丹经子书,传广万卷”。
在科技不发达、物质很匮乏的古代,读书很贵。即便是印刷术、造纸术有所发展的宋代,找到万卷经书也非易事,可见萨祖重道轻财之诚心。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教被称作“玄门”自有其深意。大道如此玄妙,岂能轻易领悟。更何况,书上写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对初学者而言,根本没有标准可以衡量。拜师学道才是正确的方向,显然萨祖还不知道。
结果就是,尽管耗费了大量时间、钱财、精力,阅览了万卷丹经子书,不仅无所收获,反而更添困惑——“再一披阅,目眩神昏”。
多年以后,萨祖亲著《雷说》以正本清源,指玄示要。回想起这段经历,不由感慨:“又况异人志士,着书立名,愈说愈远,无畔岸之可测,无尺寸之可量。且真伪混淆,邪正交杂。不遇至人芟繁削冗,指玄示要,虽皓首穷极,吾知其无所入矣。深可痛哉。”
但现在,即便是天选之人,也做不到无师自通。
锲而不舍,求师访道
苦思冥想不得解,阅尽经书无所入,对真正求道者来说,是很痛苦的。萨祖迫切希望能有一个过来人,帮他指点迷津,解答那些修行困惑。
然而问题又来了,萨祖不认识得道高人,家乡附近也没有得道高人。
自祖天师张道陵创立道教以来,已过上千年,天师法脉薪火相传,当时传至三十代虚靖天师,萨祖听闻他修为很高,打算前往投师。
目标选定了,可虚靖天师在哪儿呢?数千里外,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虽然距离远了点,准备一番后,萨祖毅然决然地从四川出发了。前路漫漫,艰险难测,“蜀道难”也阻挡不了萨祖求师访道的决心。
“余习性清淡,希志神仙”,在蕴含深奥至理的《雷说》中,这九个字显得很平常,读起来很容易被忽视,其实非常重要。因为这正是天选之人的显著特征,也是萨祖成道的核心要素。清静淡泊的本性,志在成仙的理想,赋予了萨祖极其纯粹的品格,以及锲而不舍的内在驱动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但有时也未必能至。萨祖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却不知何时才能走到江西。因为眼前有一个现实问题:钱粮快耗尽了。
大道难闻,真师难遇,黎明前的黑夜如此漫长,无数修行人都在这个阶段放弃了。或许此时,萨祖也产生了“拔剑四顾心茫然”之叹。
文字整理/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