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才是最高级的养生
一、中医看病的前奏不是闲聊
有找中医看病经历的朋友,多半会有这样的体验:中医大夫在听完病人的主诉病情之后,会事无巨细地询问各种日常琐碎的小事。比如一日三餐吃了什么,喝了什么,量是多少;晚上几点睡,睡得好不好,是感觉冷还是热,出不出汗,汗多不多;平日性格怎么样,是急躁还是温和;每天有没有大便,大便的形状、颜色、气味之类……面对这些琐碎问题,患者往往需要耐着性子回答。
殊不知,中医大夫并不是闲着没事做,拉着患者聊天找乐子。而是想从患者的平常状态里找出病因来,以便对症开方子。
二、平常就是健康,失常就是得病
何为平常?
平,在字义上,“平”字的本义是乐声舒缓、气息舒徐,引申泛指安舒、宁静。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平人的叙述: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常”的本义是指衣服,由此衍化出“裳”字。而“常”则引申为固定不变、恒定的意思。如《易·系辞上》所言:“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又如《左传·昭公元年》所述:“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再如《列子·天瑞》所云:“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由固定不变进一步引申为规律、准则,如《荀子·天论》所说:“天行有常。”
“平”则指气血平和、阴阳平衡。“常”指身体各方面的状态如大多数健康的人一样,符合人体机能的常态、规律。因此,在中医看来,“平常”这两个字其实是对健康的最好表达。
反之,如果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与常态不一样,那就是失常了,也就是得病了,需要有针对性地调理。临床上,当患者出现一个中医、西医都查不出来的病时,往往有经验的老中医就要开始“调常”了。只要把失常的部分调理成正常,那依靠人体自身的生机,不适自然也会慢慢恢复。
三、身病之前,神先病
1、神不使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黄帝问岐伯,当一个人形体破败、气血耗干时,治疗就很难见效,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说:病人的“神”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黄帝接着问:什么是神不使呢?岐伯回答:“针石只是治疗的手段。但如果病人的精神不振,意志消沉,那么疾病就无法治愈。现在病人的精气已经败坏,神气已经离去,营卫之气也无法再恢复。
为什么现在各种病症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大概就是我们的“神”出了问题。
2、得病的顺序
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生病也一样。起决定性的“内核”出了问题,病邪才有可能上身。
所以,得病的过程是先从“神”开始,然后是营卫之气,接着是内在气血,再深入到肌骨和脏腑。至此,病根深种,难以拔除。
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了,为什么看病时中医老喜欢找病人“聊天”。其实,中医是想让患者从意识层面理解到,原来自己的某些行为不当导致生病,要想痊愈,还得从“神”开始作出某些改变。
治病不仅仅需要医生的治疗,更需要患者内在“神”层面有新的觉醒和认识。心念一变,“神”自然也就跟着转变,疗愈的生机也就被激活了。否则,仅凭汤药针灸,那也是事倍功半。
四、真正的养生就是追求平常、达到平常
中医的最高追求,并非仅仅在于发现某个新的病毒或攻克某个疑难杂症。在中医的智慧中,更高级的目标是将一个“失常”的人,从身体到心灵都调理回“平常”的状态,让羸弱的精气神得以恢复,让生命重新焕发生机,让其生存状态符合天地自然之道。
平常,不是平庸,更不是超常,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是身与心的和谐统一,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同频共振,这样才能让身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追求平常,就是追求身心、内外的平衡,让生命在自然的轨道上顺畅运行。
真正的养生,不在于盲目追求各种滋补品或复杂的养生方法,也不在于过度的锻炼和劳作,更不在于享受过度的物欲,而在于回归其本质。保持一颗平常心,保养一副平常身,顺应自然规律,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度。
当我们学会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学会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淡然,不过分贪恋虚妄的名利和物质享受,我们的身心就会逐渐趋于平常。这种平常,不仅让我们远离疾病的困扰,更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从容。祝愿大家都平平常常、健健康康!
文字整理/华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