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祛痰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方由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出处
本方出自清代的《医学心悟》第四卷“眩晕门”,原文记载为“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内动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是也,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其实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方名存世更早,首见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诸部著作中,如《脾胃论》和《兰室秘藏》,且其药物组成更为繁复。但李东垣的这一方剂直至清代都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后世诸多的医著中凡有论及头痛、眩晕的篇目,皆有所摘录和引用,在组成及主治方向上也基本相同。
到清代中叶,《医学心悟》的作者程国彭对半夏白术天麻汤做出了较大的改变,其组成为“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二枚”。其中“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这五味药继承了李东垣处方的核心,部分遵循了李东垣对于此方的本来用意,同时又对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了改良。
因此现今的《目录》与《方剂学》教材均收录的是《医学心悟》中的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症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等。
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病症缘于脾湿生痰,湿痰壅遏进而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所致。因此方中方中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天麻可息风止痉、平肝祛风通络,主治眩晕头痛肢麻等证。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故以二者为君药;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善治脾虚神疲、水饮内停、痰饮眩晕等证。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上可助半夏、天麻除风痰,中可助白术健脾消痰,下可淡渗利水除湿。故以此二者为臣药;橘红可理气化痰,气顺则痰消,故而为佐药;甘草为使和中调药;煎药时加入姜、枣调和脾胃,且用生姜兼制半夏之毒。
全方总体方向是减少补中益气,而专于化痰湿息内风。简言之,以化痰熄风治标为主,健脾祛湿治本为辅,消补兼施,抓住“痰湿”这一病机核心,达到风痰并治、标本兼顾的目的。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应用
历代医籍记载的半夏白术天麻汤皆是为了“足太阴痰厥头痛”及“虚风内作”所致眩晕这两大病证而设。如《兰室秘藏·头痛论》中云“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丹溪心法》谓其治“痰挟气虚并火”之头眩,《明医杂著》曰“若因脾胃虚弱而肝木乘侮....头痛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校注妇人良方》载其用于治疗妇人虚风头目眩晕及妇人头痛,《古今医统大全》谓其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食积,痰厥头眩,呕吐等证”等等。
加减化裁使用:若眩晕较甚,原方加僵蚕、胆南星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若头痛较甚,原方加蔓荆子、白蒺藜以祛风止痛;若呕吐较甚,原方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镇逆止呕;若兼气虚,原方加党参、生黄芪以益气;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原方加泽泻、桂枝以渗湿化饮。
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半夏白术天麻汤被用于治疗各类以眩晕及头痛为主证的疾病。如眩晕、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原发性头痛、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是本方在现代临床中的主要适应病种。
除此外,半夏白术天麻汤还可用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血管性痴呆、外伤后脑积水、癫痫、顽固性失眠等疾病的治疗。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