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教宫观建筑群的设计与布局

时间:2024-11-2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398

在游览名山大川时,我们经常会见到气势恢宏、布局精美的道教宫观建筑,大型道观建筑群的布局和古代皇家宫殿有些相似又有些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古代道观建筑的设计与布局。

道教宫观是供奉、祭祀神灵的殿堂,也是进行醮祈禳等仪式的场所。其建筑的门类也是多种多样,宫、观、殿、堂、府、庙、楼、馆、阁、阙、门、坛、台、亭、塔、榭、坊、桥等等。这些建筑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斋醮祈禳的坛台、修炼诵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等。

道观设计中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格局和方法,也注入了道家的思想与审美,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道教宫观一般呈层层院落依次递进,形成鳞次林比的发展势态。道教认为这样可以聚四方之气,迎四方之神,也便于区分神的等级。

道教最早的道观相传是陕西终南山的楼观台。《楼观本起传》称:“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

图片

东汉末年,道教初创,修道者大都结舍深山,茅屋土阶。祖天师张陵曾设二十四治所。魏晋南北朝时,很多崇道皇帝在京邑为道士大兴道观,说明当时道教建筑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并趋于定型。唐、宋两代是道教的鼎盛期,恰好这一时期以高台基、大屋顶、装饰与结构功能高度统一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木结构建筑,不论从建筑形制到组群布局,还是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据《唐六典祠部》记载,当时天下宫观总1687所。道教建筑统称为宫观,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道观建筑群的平面组合布局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第二种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

前一种均衡对称式建筑,

以北京白云观和成都青羊宫为代表。成都青羊宫,其山门以内,沿中轴线上,依次设有灵祖殿、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姆殿、玉皇殿,两侧则有降生台、说法台。膳堂、房舍等一类附属建筑,亦安排在轴线的两侧。这种布局设计位于中轴线上的为主要供奉神明,两边设置配殿,或者其他次要建筑。这种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尊者居中”的等级思想。对称的建筑也表现了追求平稳、持重和静穆的审美情趣。

第二种五行八卦式建筑,

以江西三清山建筑为代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池、龙虎殿、涵星池、王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间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方位一一对应排列。这个建筑群的南北中轴线特别长,所有其他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的两端一展开,构成一个严密的建筑体系。这是由道教内丹学派取人体小宇宙对应于自然大宇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图片

具体的道观布局设计一般从山门开始,排列着灵官殿,三清殿、玉皇殿、四御殿、三官殿,祖师殿和财神殿等。

道观的山门,主要包括三门殿、幡杆和华表。三门殿为石砌的三扇拱门,三个门洞象征着“三界”,跨进山门就意味着跳出了“三界”。华表一般见于大型宫观,道教认为华表之外属俗界,华表之内属仙界,三门殿内一般供奉着门神和土地爷,也有的道观供奉的是马、赵、温、王四大元帅,道观的门神通常是“左青龙,右白虎”。

进入山门后便是灵官殿,里面供奉着道教护法镇山神一一王灵官,他是道教最高护法神,在有的道观中也将四大元帅供奉在灵官殿两侧。

三清殿是道观的主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玉皇殿主要供奉玉皇大帝;四御殿供奉的是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在道观里,除了以上所列的宫观建筑外通常还设有祖师殿,真武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等。

龙虎山、茅山、武当山、崂山、华山等地都有非常经典的古代道教宫观建筑群,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代道观也还有很多,例如建于元代中期的山西芮城县永乐宫,大家有时间不妨亲自去各地领略一下道观建筑之美。

文字整理/华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