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时期,中医渐渐从道医中分离

时间:2024-12-0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73

在之前的中医历史科普文中,我们提及过传统中医是从“巫”中来,与“道”同源,道与医共同发展。

直至唐末宋初,中医的各项奠基理论、实验方剂、专项书籍等,绝大多数出自于道医。只不过受限于各种舆论环境,往往凸显“名中医”们的医生身份,对他们的道士、方士身份隐而不宣,以至于现今很多人对道医知之甚少。

在唐代,道医与苗医、藏医、佛医等有一定的相互融合学习。不可否认的是,各家医学,对宇宙、对人体,有一定的共识。例如唐朝鉴真和尚,在日本被誉为汉方医药之祖,但是他的医学源自于孙思邈,可以说是孙思邈再传弟子。直至北宋之初,顶尖医学依然在“有神论”的范畴里。

图片

然而任何一种变化,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经历不断地积累,然后爆发。隋唐时期,医生的培养制度创新了,在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之外,出现了医学院。

道家传承,特别重视心性。君子得“道”可造福苍生,心术不端之人得“道”,乃是“含灵巨贼”,为祸甚大。所以道家传承往往非常严苛,宁可不传,也不会选个不靠谱的。

而诸如太医署这类医学院的学习制度,主要依靠研读大量医书药典学习,便失去了最核心的道家医学传承“心法”。即便是学习的同一套经典,道家前辈们在经典中许多关键地方,会有大量隐喻,除了父子师徒之间口口相传之外,非修行到一定境界不能领悟。普通学生有些只能知其浅表意思,有些人甚至会对经典产生质疑。几百年下来,靠学习医书的一部分医生,不可避免的与“道”渐行渐远。

到了宋朝往后,中医学进入另一个爆发时期。其中医学成就,我们在《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古代中医黄金时代流派简介以及发展原因背景分析》一文中,比较详细的介绍过。

凡事,总有两面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医学历史进程的划分定义,是用现代医学思维视角,以西方科学研究思路进行的。不能单纯的定义,符合三维世界科学判断的就是先进的,不符合的就是落后愚昧的。

我们曾经说过,自北宋起,儒家学术掀起“义理之学”风潮。最初目的是讲求视角宏观,理论务实可行,通经致用,救国救民。表现在实际情况是,可以说是大胆改革,推成出新。宋代儒家学者,对经典也是十分敢于下手的,打破汉唐“传注”的传统,从“舍传求经”发展到“疑经改经”,且十分重视理性逻辑思维。

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口号,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大量儒家学者进入医学领域,自然把“义理之学”的学习方式带进了中医学。中医领域,也开始大量出现“儒医”。

例如儒家天才学者张元素,便是其中佼佼者。因其超强的学习能力,开创“易水派”,与道医刘完素“河间派”比肩。金元四大家除了道医刘完素之外,张从正、李东桓,朱丹溪皆承袭自张元素一脉。

图片

宋金元时期,政府对医学相当重视。宋朝自建立之初,广求前代包括医书在内的各种典籍,建立大型国家藏书馆。历代皇帝也在持续不断向民间搜集各类医书,内容丰盛,前所未有,甚至在高丽所献的书中发现了失传的《黄帝针经》。除了搜集医书,皇帝也下令校订各类医书,我们现在看到的医书,大部分是宋朝抄本。

高端人才流入,敢于创新,国家关注……自然是医学发展的大好事。下面来一起了解一下其中弊端。

自汉朝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了宋朝时候,儒家学者们有了超强的,甚至绝对的话语权。读书人,尤其是有话语权的读书人,影响力不容忽视。张从正《儒门事亲》的命名,取“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意。“金元四大家”的说法,也是出自朱丹溪的好友,儒家文豪宋濂。

上文说,学习前人经典的方式学医,容易不解其深层道家心法,或一知半解,或否定质疑。汉唐朝代对经典的态度是:注解,即使不理解也尊重。

但是宋儒,是敢于“疑经改经”的。大抵身在高位的读书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总是十分自信的。儒家医者整体话语权远远高于道医,加上“义理之学”讲求理性逻辑,持有“无神论”的儒医们,在整理前朝医学典籍过程中,免不了摒弃篡改道家医学典籍中自以为不合逻辑的部分。后世儒医们,也纷纷著书立说,对于自己无法眼见为实的玄学部分,更加不会涉及。

自此,中医与道渐行渐远,医学主流开始从有神论过渡到无神论。也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医学主流由道医过渡到了儒医。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