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欲深者天机浅,凡外重者内必拙

时间:2025-01-12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323

“嗜欲深者天机浅,凡外重者内必拙”这句话,源自道教经典《庄子·大宗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字面意义在于告诫我们,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性命中的灵性、悟性与智慧,错过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难以洞察到更深层次的宇宙奥秘或人生真谛,他们的天性因此显得浅薄,悟性也随之降低。同时,那些过分看重外在事物的人,其内心世界往往显得笨拙和缺乏灵性。

嗜欲深者天机浅

为什么欲望深的人天机浅呢?天机又是什么?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比如,假如地球世界是一个被高维设计的游戏,这个游戏被编入程序和规则,而天机就相当于是这个编程破译,也就是宇宙的运行法则。然而大部分人只专注在游戏本身,在追逐钱财名利、家亲眷属的循环中乐此不彼。只有小部分人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寻求方法以跳脱出这个看似是花花世界实则苦不堪言的循环设定,从欲望中解脱出来,才有机会找寻到破译游戏编程的钥匙。

欲,即内心所欲。《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欲望包括情色之欲、口腹之欲、贪求之欲等等。然而道教思想并不提倡禁欲,而是强调适度、节制的欲望。

欲望可以很小很小,但也可以无限地膨胀。生活中有些人,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当欲望是鲸鱼的时候,即使能力再大,最终也会搁浅而死。如果欲望是小鱼,即使能力有限,小鱼在杯子里也能游刃有余。过度的欲望会蒙蔽人的心智,使人丧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力和对自身的深刻认识。相反,适度的欲望可以激发人的动力,促进个人成长,但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个“度”。那么如何平衡嗜欲之心?

我们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却很多。面对自己的欲望,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身条件以及自身生存所需的欲望要求,合理合法地满足生活正当需求,知足常乐。反之,深陷欲海的人,必定贪婪无度,鼠目寸光,终其一生执迷不悟,不在得到的狂喜中、即在患得患失的忧惧中,一直为“欲”所累。过度的物欲会蒙蔽人的智慧,让人丧失理智、道德和底线,继而沉溺于复杂和繁荣中无法自拔。欲海无边,知足是岸。天机深厚,非独在天,亦在人为。

图片

凡外重者内必拙

我们正处于一个物质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诱惑和新奇事物层出不穷。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名声、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财富、更好的衣食住行,在为人处世中以自身利益为先、斤斤计较甚至不择手段。然而外在的物质享受并不能换来内心持久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相反,当我们的心思过多地放在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人的评价等外在的东西上时,心就被外物牢牢地控制住,变得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失去了原本的灵动、自在与安宁,以至于失去理智。

真正的智慧并非在于追逐这些表面的繁华,而是在于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庄子曾说:“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过分追求名利,只会让人陷入无尽的争斗和烦恼之中。

白玉蟾祖师说“阴阳怕懵懂,不必计一切。”真正的智者不会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而是能够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对外在事物的执着,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失。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面对再重要的东西,也要学会遗忘和放下,内求诸己,不假外求。

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在修行过程中,我们应该清心寡欲,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自由。不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追求,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内在的修炼和成长上,从而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和智慧。

物质的满足只是暂时的,而精神的富足才是永恒的。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品质,如善良、宽容、智慧等,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只有不被外在的物质和虚荣所迷惑,回归内心的纯净与宁静,才能领悟自然所赋予我们本真的灵性与生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文字整理/杨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