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人物|淳于真人:仓公
仓公(约公元前215年—约公元前140年),姓淳于,名意,西汉初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曾任西汉时齐国太仓令,故称仓公,他精通医道,尤善脉诊,治病多验,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医者。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文:“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中古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司马迁《史记》中,将仓公和扁鹊合并立传,即《扁鹊仓公列传》,足见仓公医术的高超。《史记》还留有仓公的二十五例医案,称“诊籍”,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仓公广收弟子,并精心传授,是秦汉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在道教中被尊称为“汉天泰仓公淳于真人”。
拜师学医
仓公年少任西汉时齐国太仓令,喜好医学和方术,拜淄川人公孙光为师,公孙光见他好学,见解高明,便把自己的医术和收藏的药方全部传授给淳于意。仓公学成后,在公孙光推荐下,又拜同郡名医公乘阳庆为师。时公乘阳庆已八十多岁,医术高明,没有子嗣,看到仓公虚心勤奋,殷勤懂事,侍奉也很周到,便把《黄帝扁鹊脉书》、《上经》、《下经》、《五色诊》、《药论》等医学典籍都传授给仓公。仓公三年学成,其医术精湛,非常灵验,于是名声传遍各地,许多王侯权贵都来找他治病。
缇萦救父
仓公医术精湛,决断病人生死多有应验,被人称为神医。当地的官吏和朝廷官员想把他留在身边,专门为官府服务。仓公不肯依附权贵,也得罪了他们。汉文帝四年,有人上书朝廷状告仓公,根据刑律,要把仓公押解到长安处为肉刑。仓公没有儿子,有五个女儿,缇萦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她随父进京,一路照顾父亲。到长安后,缇萦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讲了自己父亲作为太仓令,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为了赎父亲的罪刑,缇萦自愿进入官府做奴,求得给自己父亲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上书,被缇萦的孝心感动,于是赦免了仓公,同时颁发诏书废除肉刑,把一些残酷的肉刑改成了打板子。缇萦救父的故事,流传后世,也成为了千古孝德之典范。
仓公“诊籍”
如今去医院看病,医生都会为你建立病历。而“病历”首创之人就是仓公,也就是“诊籍”。仓公为病患治病后,都会留下“诊籍”,记录内容包括病患的姓名、职业、疾病描述、诊断结果、治疗手段及预后反馈等情况。《史记》中记载的二十五个病例,也成了最早被文献记载的医案。仓公被释之后,曾多次被文帝召见,文帝询问仓公诊治过哪些人,仓公都能一一详细叙述,这些医案也被《史记》所记载,内容涉及齐王、阳虚侯、济北王等王侯,也包括了普通百姓。在应对文帝询问时,仓公也坦言自己并非神医,也有诊断不准确和无能为力的时候,而这些,也都被仓公记录在“诊籍”中:25例中治愈案例为15例,医治无效而死亡的有10例,反映了仓公实事求是的医德医风,也使后世对医案的重视程度产生深远影响。 清代《续名医类案》提到:“医之有案如史之有传。”可见其“诊籍”对后世影响之深切。
轶事典故
记载的病例中,有一个讲的一名侍御,名为史成,他患有头疾,经常头疼,便请仓公去进行诊治。仓公对史成详细脉珍后,发现他的病灶在肠胃之间,且随着病情发展,五天后肚子就会肿起来,八天后就会吐血身亡。仓公将史成的病情告知其弟史昌,也无奈说出病情已很严重,已无药可医。而后史成病情的发展,也如仓公所说,五天后肚子肿胀,八天后吐血便死了。尽管仓公明白史成病情的走向,也清楚病灶和发病原因,但因病情过于严重,无药可医,也只能任由病情发展而束手无策。
齐国有位名叫信的中御府长,曾在冬天奉命出使楚国,在路过桥梁时,马匹受惊,拉着马车冲入河中,信也落入冰凉的河水里。自此后,信就患了病,先是全身发冷,接着又发热如火,大汗淋漓,而只要碰到寒气,身体就难受得不行。请人多次诊治仍不见好转。仓公把脉后,告知是身体曾受了极寒的病邪侵袭,又未能尽早治疗所致。仓公给他煎煮了汤药,饮一次汗就止住了,再饮一付身体的发热症状也随之消失,三饮之后,病就完全好了。仓公又给他开了调理的药,服用二十来天后,身体就完全康复了。
齐国丞相府有位舍人名叫奴,跟随丞相去宫里上朝。仓公见他在宫院中的小门外吃东西,通过望诊发现他的气色中有病气。仓公就告诉身边的宦官,说奴伤了脾气,等到了春天会得病,有不能饮食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到了夏天就会大便下血而死。宦官将此事告诉了丞相。丞相召奴问他是否有病, 舍人回答没有病,身上也没疼痛。第二年春天,奴果然病了,也不能饮食,到了四月,果真如仓公所说大便下血而死。
后世影响
首创诊病书《诊籍》:为了积累和总结经验,减少对同样病例做过多重复工作,仓公所诊治的病人,都留有病案,详细记录了自己诊治过的病例,包括病人的症状、诊断、治疗方法和疗效等。他把病案汇总并整理装订成册,起名叫《诊籍》。在《史记》中记录下的病例就有二十五例,成为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继承和发展了扁鹊的医学理论:在扁鹊的脉诊理论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仓公对脉象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界定,根据病患的不同脉象,结合经络理论,能更准确诊断出身体的疾病,通过辩证分析,再结合汤药、针灸等,给予最佳的治疗手段。特别是他的辨证论治思想和针灸技术,也被后世医家广泛传承和发展。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的医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仓公的影响。
培养并造就了不少医学人才:古时医术传授是神秘和相对封闭的,常采用单传方式,也对当时医术的传播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避免医术失传,仓公打破了传统单传的旧俗,广收弟子,公开传授,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家,临菑人宋邑、济北王太医高期、永侯家丞杜信、临菑召里唐安等都是仓公的弟子,在当时的临淄、淄川、济北一带,也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医学群体,可谓桃李满天下。仓公也是秦汉时期所带弟子最多的一位医家,为当时医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中医教育中,师带徒的师承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腊八节”刚过,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很多,有一则就跟仓公有关。讲的是腊八节这天,来了位面黄肌瘦的病人,仓公并未开药,而是煮了一碗特殊的粥“火齐粥”。病人喝下这碗粥后,便感到一股暖流在体内缓缓流动,原本虚弱的身体也有了力气。他惊讶地看着仓公,眼中满是感激。仓公却只淡淡一笑,告知此粥名为“火齐粥”,有调和阴阳、滋养身体的功效。岁月流转,“火齐粥”的传说也慢慢演变成了腊八粥,在民间流传不息。它不仅仅是一碗粥,更是古代医者仁心仁术的象征,也是中医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文字整理/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