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贪嗔痴”

时间:2025-02-22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50

提到贪嗔痴,无论是佛教修行还是道教修行,都是避免不了的话题,贪嗔痴常被称为“三毒”、“三恶”。但在道教中,三毒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的“三尸”,这个我们之前的文章有谈到,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浅谈道教“三尸”》。第二就是指的“贪嗔痴”。今天我们重点谈一下贪嗔痴三毒。

道藏相关记载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记载:“师资历关,请灭三恶,内除身口意,三业不造,外绝贪嗔痴三毒,则地狱无由可堕,下鬼无由可入,畜化无由可化。虽受度以灭三恶内外,不除业毒三恶,亦未能免於堕落也。”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记载:“三恶者,贪嗔痴是也,人能断此,则不堕三恶道,得见三宝天君。”

《女子丹经汇编》记载:“屏除贪嗔痴,割断忧思虑。去浊修清性,不堕诸恶趣。”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载:“何为名三业?一者身业,有杀盗淫。二心业,有贪嗔痴。三口业,有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名为三业。身三、意三、口四,即兼为十恶。”

1740193007852.jpg

何为贪嗔痴

贪:指贪心。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嗔:指嗔恨心。人或事不如己意,就开始嗔恨、烦恼。

痴:指愚痴,迷恋世间的一切,认妄为真。

贪嗔,其实都来源于痴。由于众生愚痴,认妄为真。对内,以四大假合之身为自己,不知此身也是虚幻,拼命让这身体享福;对外,看到好的境界就迷恋、贪求,一旦得不到,就嗔恨、生气,继而造种种恶业。道藏的《大乘妙林经》云:“以是当知我今身者,如风如影,如露如电,如幻如梦,如声如响,毕竟寂灭,了无因故。”假如真能彻底悟到自身及这世间的一切并非真实的,如空华水月一般,死后什么也带不走,那么众生就不会贪求、嗔恨了。所以说,痴是贪与嗔的根源。

贪嗔痴又是十恶之源。十恶指的是:贪、嗔、痴,三意业。杀、盗、淫,三身业。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四口业。十恶业中贪嗔痴最坏,如果能把贪嗔痴除掉,其他的七个自然会净化。

如何对治贪嗔痴

贪嗔痴并不可怕,阴阳是互相转化的,“三毒”也能成为“三宝”。如果我们通过修行对治三毒,“无贪相,无嗔相,无痴相,诸法自在,清凉和雅,等一无为”,能如此,则“三毒”便成为了“三宝”。 

《无上内秘真藏经》云:“向云三宝为是道宝、法宝、师宝为当,众生分内自有三宝。又复难云,若外有三宝者,即非分内;既非分内,即是无常。何以故?复作此疑。夫三宝者,贪、嗔、痴是。何以故?贪性寂灭,尘累无染,戒行不亏,名为法宝;嗔性不起,不愤外尘,定无生转,是名师宝;痴性无取,无恼无患,慧通无碍,是名道宝。此三宝者,非内非外,非声非色,非香类触,非长非短;示有三名,实无三体;非三非一,是为真实。真实不生不灭,无贪相,无嗔相,无痴相,诸法自在,清凉和雅,等一无为。”

图片

那么如何才能对治贪嗔痴呢?当然这个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也是相当有难度的。除了坚持自己的功课外,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逐步的改变。

1、念起即觉,培养定力

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前面内容讲过,贪嗔起源于痴,即认假作真、对境着相,那么平时生活中就要培养定力应对一切善恶境界,如古人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如果遇到境界起了不好的念头,立马斩断,晓得一切并不真实,不要随念流浪,由甲想到乙,由乙想到丙,继而杂念纷飞,这样非常不好。虚靖真人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这样不断地努力用功,培养定力,不被外境所惑,从而不起贪嗔。

2、常反思自己。

晚上睡前回想一下白天所作、所想,哪些方面有严重的贪嗔痴,及时忏悔改正。

3、严持戒律、提升道德品质。

戒律可防止我们产生坏的行为,亦可清净内心;同时谦虚、柔和、善良等道德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贪嗔痴。

4、读诵经典,思维经义。

坚持读诵经典、思维经义,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内心,继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同时还可以获得祖师的扶持,帮助我们更好的消除贪嗔痴的影响。

撰稿人/华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