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说》中“不怕念起,唯恐觉迟”的理解

时间:2025-03-0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32

虚靖真人的著作大都通俗易懂且非常有助于心性修养,不仅体现了道教思想的哲学高度,而且对修行具有指导意义。

其中《心说》是非常值得参究的,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对其简单的解释就是:修行人不要怕念头起来,怕的是没有立刻觉察,立刻觉察不随念跑,就是对治妄念的良药。

这句话旨在时刻观照内心,念头一起就要察觉,不跟妄念流浪,此方法对我们的修行大有裨益。其观点在《道藏》中亦有不少相似论述,今天我们引经据典来详细阐述一下。

图片

《道藏》中的相似论述

《丹阳真人语录》记载:“十二时中,常要清净。一念才动,便须觉察。”

《女子丹经汇编》记载:“吕祖有言曰:"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亦徒然。"又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轻云子曰:"念头未离腔子里,除之大易;放而出之,除便稍难矣。"故古有曰:"念起即除,神仙许汝"。”

《吕祖全书》记载:“观心之法:眼欲返视,耳欲返听,鼻欲返闻,舌欲返尝,意欲返观。神光一出,即使返照;妄念一起,即使返觉。古人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故当一念将萌,勿令更生枝叶,即回光内烛,而妄根顿灭。”

《古书隐楼藏书》记载:“《道德经》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者,观此也。黄帝三月内观者,观此也。故观心得道,自然念止妄消。”

对“不怕念起唯恐觉迟”的理解

人非草木,何能无念,“不怕念起,唯恐觉迟”,绝对不是做压制念头的死功夫,“不怕念起”并非“不让念起”,而是念头起来不跟它跑,不要由甲想到乙,由乙想到丙,继而杂念纷飞,即所谓“故当一念将萌,勿令更生枝叶”,试想一下,如果一天到晚压制念头不起,我们如何处理世间的一切事物呢?这也不是道教修行的主张。

我们要避免这个误解,再者压念不起如搬石头压草,不解决根本问题,且压念不起本身也是一种妄念。

还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避免不了应缘接物,此时怎么办?估计不少道友会有这方面的疑问。

咱们道教不是消极的,不是什么都不做,相反还要发愿弘道、帮助众生等等,做这些就要起念,只不过我们在忙碌时不要有二心,做事就是专心做事,不要考虑其的东西,诸如做不好会不会批评?做好了会不会奖励?做过之后,心也要空净如洗,如未做一般。在空闲时,好好观照内心。

也有些道友觉得做事情的时候妄念很少,反而静坐的时候,妄念纷飞,这不是静坐的问题,这是静下来之后,心定了,此时更能觉察到妄念。定力不足的话,其实不容易觉察念头,我们普通人都是定力不足,所以都会随境界跑,跑了很久才能觉察,这就不好,要第一时间斩断念头,所谓“念头未离腔子里,除之大易;放而出之,除便稍难矣。” 这个需要久久用功才行。

图片

对修行的意义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丹阳真人语录》云:“十二时中,常要清净。一念才动,便须觉察。”

我们修行之人,常要清净,就要做到一念才动,便须觉察。同时,这个方法有助于增强我们的定力,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从而遣其欲,澄其心。使身心清净,以至转化三毒。三毒消灭,就不会堕入三恶道了。"念起即除,神仙许汝",说明有助于我们的修行。

虚靖真人在其《大道歌》云:“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我觉得这句跟“不怕念起唯恐觉迟”有异曲同工之妙。“灵台”就是心,想要神不外驰,就要“莫向灵台留一物”,即:心要清净,不要随妄念流浪(神不出),如此朝朝暮暮的用功,自然会有助于我们修行的提升。

其实不仅仅在道教中有这个说法,在佛教修行中也有诸多相通论述,观心一直是其根本法门,尤其是禅宗,如“看念头起处”、“急水上打球子——念念不停留”等等,其净土念佛、密宗持咒、禅宗参话头,从一定意义上讲,也都有斩断妄念的目的。佛道两家都有其相关论述,足见其对修行意义之大。

撰稿人/华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