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三个常用经方:柴胡方、麻黄方、桂枝方

时间:2025-03-0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10
一般来说,感冒主要分为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以及由特定病毒引起的感冒,如病毒性感冒。

一、现代医学对感冒大体分类。

1、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俗称伤风,病例分布是散发性的,不引起流行,常易合并细菌感染。
普通感冒起病较急,多表现为喉咙不适、鼻塞、流涕、轻微咳嗽等。早期症状大多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鼻涕,两到三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
普通感冒症状较轻,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病程较短,一周左右可自愈,部分患者在病程后期唇边可出现疱疹。
2、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症状较为严重。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起病大多突然,全身症状明显,呼吸道症状较轻。患者常有高热,可达39到40℃,同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眼干、咽干、轻度咽痛、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也可伴有轻度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上述症状一般一到两天内达到高潮,三到四天内热退,症状消失。
流感常常激发其他疾病,如肺炎等。流感病毒变异快,易引起爆发性流行。
3、病毒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由多种病毒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但可能更为严重,且易并发细菌感染。

图片

二、中医对感冒的分类及治疗优势。

感冒在中医中被认为与外邪侵袭有关,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1、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状,治疗上多采用辛温解表的方法。
2、风热感冒则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口渴、汗出等症状,治疗上多采用辛凉解表的方法。
3、暑湿感冒则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发热、头痛、身重、胸闷、恶心等症状,治疗上多采用清热解暑、化湿的方法。
中医治疗感冒时,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经方治疗感冒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方证相应。方证相应,这一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医的治病智慧之中,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中医治疗感冒的常见方症大多集中在柴胡方、麻黄方、桂枝方中。
中医在认识疾病时,并不局限于寻找特异性病因,而是更多地关注患者的机体反应状态。
清代医家钱潢在其著作《伤寒溯源集》中云:“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可谓是一言中的,意思是说人体感受的外来邪气,是何性质,在当时条件之下是很难确知的,但是病邪侵犯人体之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就可以辨别疾病的性质。正如医圣张仲景所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图片

三、接下来给大家简单介绍柴胡方、麻黄方和桂枝方。

柴胡方以退热透邪为特长。
1、小柴胡汤是感冒发热的基本方,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小柴胡汤多需加减。
大柴胡汤擅长攻下,主治少阳经病,具有健胃止呕、解烦祛热的功效,适用于体格强壮,上腹部充实,饱满,压痛的患者。
2、柴胡桂枝汤结合了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精髓,擅长调和营卫,又可解烦祛热。适用于以体质下降,寒热往来,腹痛,关节疼痛及皮肤损害为特征的发热性疾病。
3、柴苓汤,是小柴胡汤和五苓散的合方,擅长散风利水,适用于以往来寒热,口渴,腹泻,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多见长期反复发热,消化道症状明显或浮肿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麻黄方以发汗为特长。

1、麻黄汤是温和的发汗退热方,适用于发热无汗的风寒表证。
2、大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辛温解表剂中的佼佼者,专为风寒表证而来,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功效。适用于高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而烦躁者。
3、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是临床常用经典经方,为温阳发汗方,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散寒通痹,即温阳、通阳、升阳、补阳,临床应用并不局限于太少两感证,更不必拘泥于有无发热恶寒之表证,举凡风寒身痛、暴哑咽痛、冷风头痛、风寒齿痛、发热而精神萎靡等诸多病证,使用本方均收卓效。
4、葛根汤也有轻微的发汗作用,主要是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不适症状,可发汗解表、升津舒经,通过发汗的方法解除表邪,并将体内的津液提升到经络中,滋润和儒养经络。适用于头向腰背拘急不适,头痛鼻塞,发热无汗者。

麻黄方使用时要注意体制的甄别,贫血,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桂枝方以调体见长。

1、桂枝汤是基本方。桂枝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表虚证。它通过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来达到治疗目的。
2、桂枝加附子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温经散寒、补阳通络。治发汗后汗出不止。
3、桂枝加葛根汤是治项背强硬的基本用方,治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证。症见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只是做基本介绍,如有相似症状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文字整理/华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