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脾散,在中药方剂中属于祛湿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附子、干姜、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白茯苓、甘草组成。本方出自南宋的《严氏济生方》,原文记载为“实脾散治阴水,先实脾土。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然而实脾散处方的基础却是脱胎于北宋的《普济本事方》中,其原文记载为“治脾元虚浮肿,实脾散。大附子(一个炮去皮)、草果子(去皮)、干姜(炮)各二两,甘草(炙)一两,大腹(连皮)六个,木瓜(去瓤切片)一个”。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严氏济生方》中的实脾散实际上是在《普济本事方》的基础上加味组成的,并且增加了白术、茯苓、厚朴、木香,使得健脾行气利水的功效更为显著。因此,后世临床上均选用严氏的实脾散,而被收录于《目录》中的也为严氏的实脾散方。本方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病,证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方中的附子善于温肾阳而助气化以行水,干姜偏于温脾阳而助运化以制水,两药合用可温补脾肾、蒸腾气化、扶阳抑阴,故以二者为君药;茯苓、白术渗湿健脾,可运化中焦、通调水道,使水湿从小便去,故以二者为臣药;木瓜可除湿醒脾和中,厚朴、木香、大腹子、草果仁可行气导滞,气行则水行,气顺则胀消,且草果、厚朴兼可燥湿,大腹子且能利水消肿,故以这几味药为佐药;甘草、生姜、大枣可益脾和中,生姜兼能温散水气,甘草还可调和诸药,同为使药之用。阴水病,《类证治裁》中言“因肺脾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乃脾肺虚弱或肾经亏损等所致。而实脾散所治之水肿,正是由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导致。方中诸药相伍,以温阳为体,行气为用,脾肾同治,寓行气于温利之中,令气行则湿化。此方暗合了“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则,不仅开创了“治水必先实脾”的理论先河,更为后世治疗脾肾阳虚型水肿提供了组方思路。《严氏济生方》记载本方主治阴水水肿,如“肢体浮肿,色悴声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身肿不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等。虽经朝代更迭,但实脾散以其精良的组方、确切的疗效,至今在临床仍被广泛应用。加减化裁使用:若气短乏力、倦惰懒言,可原方加黄芪,补气以助行水;若小便不利、水肿严重,可原方加猪苓、泽泻,以增利水消肿之功;若大便秘结,可原方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实脾散已从传统的治疗水肿扩展到多种疾病领域。如治疗心力衰竭、腹水、肾病综合征水肿、腹泻、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性水肿、更年期特发性水肿等。尽管实脾散的现代临床应用已突破传统治疗阴水证的范畴,但其“温阳以化气,健脾以制水”的核心从未改变。因此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把握阳虚水停的病机本质,避免误用于其它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