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知多少?——特别适合当下的补土派

时间:2025-04-0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54

中医补土派,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桓创立。李东桓治学非常重视脾胃功能,他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五行之中,脾属中央土,后世便将其理论学说命名为“补土派”,又称为“脾胃派”。

一、补土派的产生

在前文介绍易水派的时候,曾经提及过,补土派李东桓,是张元素的得意弟子,易水派最负盛名的中流砥柱。

李东桓(公元1180-1251),原名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朝人,生于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首富之家,名门望族。身为乱世中的富二代,李东桓没有迷茫堕落,反而洁身自好,严谨敦厚,孝顺好学,乐善好施,其品行简直堪比电视剧《知否》中的大公子盛长柏。

少年时李东桓师从当世名儒学习儒家经典,因母亲病重,遍寻“名医”却不得好转,最终病逝。李东桓因此立下誓言,若遇良医一定拜师,补其内心缺憾。后来李东桓听说了易水名医张元素,于是携千金背井离乡求学多年。经过多年刻苦学习,李东桓“尽得其法”,学成后归乡。

图片

李东桓而立之年后,并没有专职从医,而是遵循家族建议,在金朝捐了个税务官。为官期间,也曾用医术救治百姓。后来因元军侵扰,弃官南下汴梁(今开封)。因李东桓的身份地位颇高,他的社交圈几乎都是达官公卿,以至于李东桓的朋友圈,大多是因为养尊处优、膏粱厚味,导致身体不适。李东桓这个阶段里,以其师张元素的脏腑辨证为基础,给圈里的朋友治疗疾病基本上从脾胃入手,重点强化脾胃运化能力,重视升清降浊。李东桓的思想虽然被后人称为“补土”,但其治疗思路绝不限于“补”,而是提倡遵守四时规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李东桓在汴梁大约二十年后北返,在聊城一带专业从医六年。这个期间里,李东桓开始广泛给大众治病,不再局限于社交圈,不仅仅救治了许多民众,也大量实践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提出最知名的“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李东桓直至64岁回到家乡,开始著书立说,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用药法象》等。

然而也有后世医者依据五运六气来推断,为什么李东桓会写出《脾胃论》。类似于在小冰期中,张仲景写出了《伤寒论》。李东桓的脾胃观点,也有其特定的历史区间。张元素有言“运气不齐,古今异轨”。金元之交,发生过一次壬辰(公元1232年)大疫,寒水司天,湿土在泉,“甲乙失守,后三年化为土疫”,所以李东桓恰逢其时,病人无论贫富,集中在脾胃内伤阶段,所以才对脾胃导致的疾病,有深刻的认知。

李东桓虽然大部分时间不曾职业行医,但是受益于朋友圈,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其声名一直远超其师父张元素。

图片

二、补土派的继承与发展

严格来说,补土派属于易水派的衍生学派。在历史大潮中,补土派始终是与易水派一脉相承,相互印证。

而补土派的传承情况,则是与易水派情况高度重叠。

较为人熟知的故事有,王好古在师父张元素去世后,继续跟随师兄李东桓学习医术:李东桓晚年收罗天益为徒,延续医学传承,学习期间,为罗天益提供了生活供给,甚至给银子让他照顾家人。罗天益不负期望,成为一代名医。

学习李东桓理论的人中,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朱丹溪。没错,朱丹溪虽然师承自河间派,但是却完整学习张子和(功邪派)、李东桓的著作。

丹溪之后,在医学上,河间—丹溪一脉一家独大。直至明中期小冰河来临,易水—补土一脉再次崛起,被薛己(薛立斋)、张介宾(张景岳)、李中梓等私淑。补土派脾胃之气被视为后天之本,加入肾气为先天之本思想,成就了温补派。

当今时代,食物多样化早就造就了各种由脾胃引发的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症等等。与李东桓的贵人朋友们疾病颇为相似,所以《脾胃论》成了十分契合当下的中医治病养生思路了。也因此,市面上各种补土派脏腑推拿层出不穷,大家无论学习还是养生,都需要注意辨别。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