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知多少?——融合诸家的滋阴派
中医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乃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主要医学观点,在“相火论”的基础上,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学思想,治疗中重视滋阴降火,因此其理论学说被后人归结命名为“滋阴(学)派”,也称“丹溪派”。
一、滋阴派的形成
在之前的中医流派系列介绍里,涉及到河间派、攻邪派、补土派的时候,后续继承医者时,都曾提到过朱丹溪的名字。朱丹溪虽然是河间派第三代弟子,但也采百家之所长,学习诸家医学,尤其全面深入了解过攻邪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桓的著作。
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浙江义乌人,金元四大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因朱氏故居附近有一条溪流名为“丹溪”,所以也被尊称为“丹溪先生”、“丹溪翁”。
本号《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四十岁学医终成一代医宗》一文中,介绍的就是在医学上大器晚成的朱丹溪。朱丹溪少有侠气,性格豪迈,
非常孝顺。三十多岁时,为了医治母亲的病,他自学《内经》多年最终帮助母亲恢复健康,也为后来学医从医打下了基础。
朱丹溪36岁时,跟随儒家理学大师许谦学习,两次科举失败让朱丹溪决心用医学济人,这个想法得到了他的老师的支持,直至45岁,才遇见河间派二代传人罗知悌,在罗知悌的指导下,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再后来医名显赫。
朱丹溪的治学思想,在刘河间、张子和、李东桓的基础上,归纳出人体生命之火,“凡动皆属火”,其实就是指人体阳气。朱丹溪认为,火在人身,又有君火、相火之分。君火是有形之体与无形之气的相互转化而生,相火由虚无而生。相火是人体生命活动本源,既不宜衰,也不宜妄动。
朱丹溪又依据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人身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为避免阴精损耗,就要预防相火妄动。他主张心情要平和,饮食要清淡不宜肥厚……其主要思想是泻火以滋阴养阴,实火泻之,虚火则滋阴降火。
朱丹溪的医学著作颇多,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等。
二、滋阴派的发展继承
河间派传至朱丹溪时,较从前已经有了很多新增加的中医学术思想。丹溪一派在明朝前半段大放异彩。
其中原因,我们在前文中也多次提及过。一则是,从大气候上来说,依然属于升温阶段,小冰期已然过去,河间—丹溪学说,寒凉用药、滋阴降火主要治疗思路是符合这个大环境背景的。二则是,朱丹溪作为明朝开国第一文臣宋濂的友人,金元之后儒医成为主流医者的人文环境之下,追随丹溪学派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
丹溪学派比较知名的医者有:明朝医学家卢和、赵道震、赵良仁、戴垚、戴思恭、王履、刘叔渊、汪机、王纶、虞抟、徐彦纯等等。其中,以戴思恭、王履、汪机、王纶最为知名。
戴思恭,字原礼,明朝著名医学家。他出生医学世家,又向朱丹溪学习医术二十余年,深得丹溪真传。洪武年间,被征为御医,82岁病逝,明成祖亲自撰写祭文。戴思恭在学术上也颇有一定成绩,著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推求师意》等等。
王履,字安道,明朝诗人、画家、医学家。王履著有《医经溯洄集》,对《内径》、《本草经》、《难经》、《伤寒论》等医学古籍,以及多位医者做了评述。
汪机,字省之,著名地域性医学流派新安医学奠基人,其家中世代行医。汪机因为母亲患病,父亲也没有办法治好,于是弃儒从医,努力钻研,私淑于朱丹溪,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汪机一生治病救人,且医德极佳,撰写医学著作态度严谨,个别著作数十年才写成。其中《营卫论》,奠定了新安医学的理论基础。
王纶,字汝言,明朝成化慈溪人,既是高级官员,又是医者。王纶比较推崇朱丹溪、李东桓二人的思想学说,主张填精血,敛相火。其著作颇多,有《明医杂著》、《本草集要》、《医论问答》等等。
时至今日,丹溪学派后来者依然在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发光发热。2024年,朱丹溪的故乡浙江义乌举办了“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会”,多位国医大师、知名中医在会上交流分享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临床应用。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