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人物 | 《景岳全书》:张介宾

时间:2025-04-22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57

张介宾(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医学家,亦精通易理、天文、堪舆、音律、兵法等学科,温补学派代表人物,被称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著有《类经》、《景岳全书》、《质疑录》等医学著作,其“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学影响巨大。因其《景岳全书》闻名遐迩,故张景岳一名比其本名张介宾更为后世所熟知。

弃武从医

张景岳出身军功世家,祖辈曾跟随朱元璋征战立有军功,世授绍兴卫指挥使,遂自四川迁居会稽,食禄千户,家境富裕。其父张寿峰为定西侯门客,通晓医理,张景岳自幼随父学习《黄帝内经》,奠定了坚实的医学基础。十三岁随父至北京,拜京畿名医金英为师学习医术,得师真传。受当时盛行的理学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学医之余,张景岳也广泛涉猎和通晓易理、天文、堪舆、音律、兵法等知识。受祖上影响,张景岳壮年从军,担任军中参谋,期间游历北方各地。然而几年的戎马生涯一无所成,壮志之心也被消磨一空,“功名壮志,消磨殆尽”,于是解甲归隐,弃武从医,专攻岐黄之术,因医术高超,日久医名渐起,“医日进,名日彰,时人比之仲景、东垣”,一时求诊者“辐辏于门”,权贵显要“持金币争相延请”。多年后返回故里绍兴,沥尽心血著书立说,写下《类经》和《景岳全书》,为后世医学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崇祯十三年(1640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图片

纠偏补弊

明朝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时医者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致人伤阴劫液,故朱丹溪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学说,并在医界占绝对地位。早年张景岳亦推崇朱丹溪之说,然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当时不少医家保守成方,不善汲取精华,反而滥用寒凉药物,致人脾胃损伤。于是摈弃朱氏学说,推崇薛己为代表的温补学派,张景岳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理论,主张阴阳调和,强调元气为本,进而成为温补学派的核心人物,并创制了诸多补肾方剂,沿用至今。其学术转向,既是对当时医学时弊的纠偏,也融合了道家“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注释本《类经》

自唐以来,《黄帝内经》注述甚丰,前有王冰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后有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两者影响都极为深远。张景岳研习《黄帝内经》三十年,尊《黄帝内经》为经典,认为从医者都应学习,然而“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增加了医者学习的难度。他“遍索两经,尽易旧制”,整合《素问》与《灵枢》,著成《类经》三十二卷,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每类又分若干小类,按内容类同拟定标题,题下各自纳入两经原文,并详加注释。因内容以类相从,故取书名为《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该书是对《黄帝内经》全面分类编述和注释的又一医学著作,集前人各家之精要,辅以自己的见解,成为《黄帝内经》众多注释本中的佼佼者,成为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重要的参考资料,清代太医院将此书作为教材。

编纂《景岳全书》

该书共六十四卷,为张景岳晚年所著,刊于1624年,是记录他学术思想和毕生治病经验的综合性医学著作。书中囊括了医学理论、诊断辨证、内外妇儿各科临床、治法方剂、本草药性等内容,全书分为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八略、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妇人规古方、小儿则古方、痘疹诠古方、外科钤古方等十六篇章,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书中阐发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医学理论,对命门、阴阳学说也有独到见解。在《新方八阵》中,他引兵论医,效仿兵法八阵,把治病之法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书中记载有其自创药方,共186首,是他宝贵临床心得凝聚而成,诚如其所言“此其中有心得焉,有经验焉,有补古之未备焉”。清朝章楠《医门棒喝》中论《景岳全书》:“或曰:尝见诵景岳者,其门如市”,后世叶天士亦多承接他的医学理论和方法。

图片

对后世的影响

温补学派的奠基人:纠正了明代滥用寒凉的时弊,主张扶正补虚,注重温补精血,其温补理论影响深远,清代医家叶天士也受其启发。常用熟地黄、当归、枸杞等补精血药物,其中以熟地黄为首选之品,因此也被称为“张熟地”。除此而外,也善以附子、肉桂、干姜、人参等药为温补之用。

道与医融汇典范:张景岳既是医学家,亦是道家思想的实践者,将道家哲学融入到传统医学中,以道家“道生一,一生二”,提出“阴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观。在《类经》中,借助道教的阴阳理论,深化了中医的哲学根基。受道家内丹思想启发,将命门视为生命本源,主张通过温补命门以延寿。其诸多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了明清医学,更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中持续发挥价值,堪称“医道融合”的典范。

讲究方药精专:张景岳认为“施治之要,必须精一不杂,斯为至善”,提倡药力专一、药味精简,药杂味多,药力必不能专。其自创新方,如左归丸、右归丸、济川煎、两仪膏等,药力均纯厚精专,体现了他“与其制补以消,熟若少用纯补”及“若用治不精,则补不可以治虚,攻不可以去邪”的用药理念。现今《方剂学》教材中,医圣张仲景的药方收录最多,其次就是张景岳的药方。

强调易与医: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引用了:“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张景岳认为《周易》揭示的宇宙规律,如阴阳、四象等,可应用到医学领域,并提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 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他的这些思想也推动了中医理论从经验医学向系统哲学的升华。

道医养生理念:张景岳提倡道医“保精养气”的理念,主张“治未病”,推崇道医导引、调息等养生术,重视人体元气,认为“元气为生命之根”,提出“中年求复,再振元气”的养生思想,“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强调中年保健摄生的重要意义。

传承与创新:《类经》打破了《素问》与《灵枢》两经内容的界限,按主题重新分类,并逐条注释,成为后世研习《黄帝内经》的重要工具书。对医界滥用寒凉药物的风气,提出“阳非有余”论,主张温补元气,成为温补学派的核心理论。借鉴兵法思想,将方剂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类,强调“用药如用兵”,灵活应对复杂病机。他还创编了“十问歌”,成为中医问诊的标准思路,后经陈修园修订,沿用至今。

张景岳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医学思想体系在我国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着我国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绍兴市中医院的草坪上有三个雕像,都是越医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朱丹溪的弟子明初御医戴思恭,一位是“绍派伤寒”创始人清代伤寒学家俞根初,还有一位就是温补学派代表-张景岳。

文字整理/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