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到底是有益补充还是甜蜜负担

时间:2025-04-22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56

在当下的饮食潮流中,控糖已然成为焦点。从热衷于粗粮,到仔细研究升糖指数表,再到将日常饮料全面替换为0 糖饮品,人们对于糖的态度变得极为谨慎。糖究竟是身体所需的有益补充,还是应该避而远之呢?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五脏与糖

中医理论里糖被归类为甘味食物,味甘、性平,归脾、肺经。《黄帝内经・素问》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糖所具有的甘味,能够直入脾胃经。

糖并非单纯指味觉上的甜,其蕴含的是食物天然具备的“甘淡之味”。这种独特的甘淡之味,能够助力脾胃的运化,从而推动气血在身体经络中的顺畅生成与运行。《脾胃论》中强调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糖的这种作用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机能运转意义重大。

图片

二、常见几种糖类的属性

甘甜味在中医五行理论中属阳,适量摄入的确可以补脾,然而若过度食用,反而容易引发“浮阳”,扰乱身体的阴阳平衡,这是各类糖共有的特性。不同种类的糖在具体属性上又存在细微差别,具体如下:

1.冰糖

冰糖在性味上表现为性平、味甘,其归经为脾经与肺经。它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的双重功效。《本草再新》记载:“冰糖,能清心肺,和中气,润肺止咳,滋阴降火,止渴生津。”

2.白砂糖

白砂糖是最常见的甜味品,其蔗糖含量通常在95%以上。白砂糖同样具有性平、味甘的特点。具有补中缓急,生津润燥等功效,适用于口干舌燥,久咳不愈等症,口舌生疮破溃时,白糖外敷有利于创面愈合。

3.红糖

红糖是由甘蔗经过榨汁后浓缩而形成的带蜜糖,因其未经过高度精炼的复杂工序,所以几乎完整保留了蔗汁中的全部成分,这使得它在营养价值方面相对较高。红糖味甘,性温,归经涉及脾、胃、肝经。《本草纲目拾遗》中所提及:“红糖性温,有化瘀生津、散寒活血、暖胃健脾、缓解疼痛之功。”在生活中,对于那些长期处于空调房内,寒凉之气容易入侵身体,且日常饮食偏嗜生冷食物的人群而言,红糖具有显著的健脾暖胃功效。

4.黑糖

黑糖的制作工艺相较于红糖更为复杂,制作过程中的温度也比红糖高,这使得其颜色更深,并且拥有独特的焦香味。在功效方面,黑糖与红糖有着相似之处,但黑糖的温通力度更为强劲。除了具备红糖所拥有的健脾暖胃等功效外,黑糖还能够温经通络。对于女性朋友而言,在经期若出现经血不畅、小腹冷痛等情况时,一杯黑糖水或许就能起到缓解疼痛、疏通经络的作用。

图片

5.饴糖

饴糖是以高粱、米、大麦、粟、玉米等多种粮食为原料,经过蒸煮、发酵、糖化等一系列工序制成的糖类食品,具有健脾温中、缓急止痛的重要作用。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经典方剂里,都运用了饴糖,对于调理脾胃虚寒、腹中拘急疼痛等症状疗效显著。此外,饴糖还入肺经,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床治疗慢性咳嗽时也运用饴糖。一方面,饴糖能够润肺止咳,给干燥的肺脏带来滋润。另一方面“脾为肺之母”,通过温脾培土,能够促进津液的生成,在健脾的同时,也间接地对肺脏起到了滋养与呵护的作用。

三、食用糖注意事项

适量食用甜味食物,能够给身体起到一定的滋补作用。但一旦过度贪食,反而会打破身体的平衡,致使脾胃受损。《黄帝内经》明确指出:“甘走肉,多食甘则痰溢,皮肤粟起。”甘味虽然对肌肉具有滋养作用,但倘若过度进食甘味食物,不仅无法实现滋养的目的,反而会在体内化生为痰饮。

食用甘味食物必须适可而止,遵循过犹不及的原则。若味过于甘,一则会滞缓上焦,导致心气喘满,呼吸不畅。另一方面,甘味在五行中从土化,土盛则容易克制水,从而引发水液代谢失常,导致肾气失去平衡。平素胃酸过多的人群,要严格控制甜食的摄入量,因为过多的甜味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部不适。对于痰湿或者湿热较盛的人来说,肥甘厚腻之物,尤其是糖类,更是要敬而远之。这类食物就如同给身体的“湿热环境”添柴加薪,会进一步加重体内的痰湿与湿热症状。

文字整理/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