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人物|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人(今湖北蕲春县),明朝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时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被后世尊为“药圣”。著有《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医书,其中《本草纲目》是当时最为系统、完整和科学的医药学著作,明代大文豪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言赞誉“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本草纲目》也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弃文从医
李时珍出生于世医家庭,祖父是草药医生,父李言闻医术极高,曾任太医院吏目。在家庭环境熏陶下,李时珍自小喜好医药,立志悬壶济世。然当时医生地位不高,被视为“杂流”,其父并不想他承袭家业,而是希望他入仕。在父亲督促下,李时珍勤学苦读,14岁一举考中秀才,但他并不热衷科举,后三次应试不第,遂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起,他正式随父学医,因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很快在当地便小有名气。33岁那年,富顺王朱厚焜儿子得了怪病,太医和京城名医都束手无策,李时珍诊断后开了草药,服用两次便痊愈了,一时医名大显。后被楚王聘为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的事务。五年后,得皇家青睐,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成为专职御医,在此期间,饱览皇家珍藏医书典籍。曾上书提议重修本草,未被采纳,加上淡泊功名和利禄,任职一年有余后便辞官回乡,创立东璧堂。他一来坐堂行医,悬壶济世,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二来潜心研究药物和药理,搜集医疗处方,历经27年,三易其稿,于明历十八年完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6岁。
雨湖传说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李时珍出生那天,其父李言闻在雨湖打鱼。平常总能收获颇丰,这天连下几网却一无所获,最后一网拉起来沉甸甸,还以为是条大鱼,结果却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很是丧气,叹气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没想到石头却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 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之神。李言闻赶忙回家,正好李时珍出生,想起在雨湖的经历,给孩子起名“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医名。”后来,李时珍的名字便从“石珍”写成了“时珍”。传说虽不足以解释“时珍”名字的由来,却也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伟大医家的崇敬之意。顾景星《李时珍传》中更是将其神化,说李时珍出生时“白鹿入室,紫芝产庭”,李时珍“幼以神仙自命”。
亲尝曼陀罗
编撰《本草纲目》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古代医书对曼陀罗花(又名“风茄儿”“洋金花”)的记载模糊不清,甚至存在矛盾之处。在民间,曼陀罗花也被视为一种神秘而危险的植物,并传言其有麻醉致幻之效,但因毒性剧烈,鲜有人敢尝试,也曾有江湖郎中利用曼陀罗花进行手术,但因用量不当导致病人死亡。为了验证曼陀罗花的药性,李时珍决定亲自试验。据《本草纲目》记载,他深入山林采集曼陀罗花,并按照古方记载的方法煎服,服用后不久,逐渐感到精神恍惚,出现肢体麻木的症状,甚至出现幻觉,最终昏睡过去。传说他昏迷了三天三夜才苏醒,醒来后便详细记录了曼陀罗花的毒性和麻醉效果:“曼陀罗花……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李时珍不仅验证了曼陀罗的麻醉作用,也提出了将其用于外科手术止痛剂的方法,相传他还用曼陀罗花制成“麻沸散”(类似华佗的麻沸汤),用于缓解病患的痛苦。
濒湖山人
李时珍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濒湖,有“濒临雨湖”之意,李时珍的故居坐落在雨湖畔,他自幼与湖光山色为伴,对自然怀有深厚情感。“山人”,古时道家人士常用自号,多指修身悟道、脱离世俗之人。他虽辞官隐居,但也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践行“济世安民”的理想。他探询名医,遍访民间,平生志向不改,撰《本草纲目》流芳千古,也正是其“医者仁心”的体现。他性情之淡泊,心境之高远,非“山人”之号不能言其志。相传李时珍同样是修道之人,通晓道家修炼之术,常静坐练功,一人一山谓之仙,在其《本草纲目》中也有大量的道家思想,在草药采集中“取大留小,尽量不破坏母株”,也是道家“与人为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思想的体现。“濒湖山人”四字,便是李时珍一生的写照:既是雨湖畔的采药人,也是隐逸山野的山人,更是心怀苍生的医者。
医药巨典《本草纲目》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35岁的李时珍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遍访大江南北,遍访世人,于名山大川实地考察草本药物,历时二十七载,于其61岁完成《本草纲目》初稿。尔后,他又花数十年之久,先后三次修改了《本草纲目》,将毕生心血都凝结于此书之中。
《本草纲目》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上千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他把中草药重新分为水、火、土、草、谷、莱、果、木、器服、金石、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每一部又分成若干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等9类,书中系统记述了药物的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以及药性、功效、主治、组方应用和禁忌等内容,叙述甚是详细,内容丰富而有条理,使从医者看得懂,更学得会,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书中编入药物有1892种,并附有药方一万余个,插图1100余幅,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远超之前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1596年,在李时珍去世后3年,《本草纲目》正式刊行,士大夫争相购买,引起轰动。后人感念李时珍的品德和功劳,尊称他为“药圣”。
对后世的影响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终其一生的心血结晶,也是中国医药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同时也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刊行至今,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印度以及欧洲、美洲等地,成为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在研究生物进化时,曾多次引用《本草纲目》中的资料。郭沫若曾题词李时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30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李时珍的贡献不仅限于中草药,还对脉学和奇经八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撰写了《奇经八脉考》和《濒湖脉学》等著作。《奇经八脉考》对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后世研究经络学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濒湖脉学》则是一部关于脉学的专著,它以歌诀的形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 27 种脉象的形态、主病等内容,对中医脉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为了纪念李时珍,1982年国务院将他的墓地,李时珍陵园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既是对他卓越成就的崇高肯定,也是对他在医学领域倾尽一生所做贡献由衷认可
撰稿人/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