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清胃散
清胃散,在中药方剂中属于清热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黄连、升麻、生地、牡丹皮、当归组成。
清胃散的出处
本方最早出自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原文记载为“清胃散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喜寒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
该处方药物用量为“真生地黄、当归身(以上各三分),牡丹皮(半钱),黄连(拣净,六分,如黄连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升麻(一钱)”,制法与服法为“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李东垣所著的《东垣试效方》和《兰室秘藏》中均有清胃散的记载,其药物组成、主治病证和服法皆相同,只在个别药物的用量上小有差别。
自金代以后的大多医籍都延续了李东垣对清胃散“主治胃火上攻所致的牙痛、头痛、喜寒恶热”的记述。
清胃散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清胃凉血、解毒消肿、滋阴护络的功效。主治胃火导致的牙痛,症见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牙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等。
方中以苦寒之黄连为君药,倾泻胃府之火;升麻辛凉升散,可清热解毒引药上行,宣达郁遏之伏火。胃热则阴血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苦寒,可清热凉血,以上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亦可防寒凉药物伤正,是为佐药。
升麻载药上行,可直达头面清泻胃火,黄连、生地直折中焦热势,兼护阴液,共达清上通下之功;黄连清胃经气分实火,生地、丹皮凉血分伏热,共奏气血两清之效;当归养血和血,防止苦寒药耗伤阴血,体现了攻补兼施的思想。
李东垣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可致胃中积热,循经上攻,引发牙痛、口疮、面热等症。
清胃散以“清胃凉血”为根本,开创了清泻胃火的经典配伍范式,使之成为治疗胃火炽盛证的代表方剂。
清胃散的应用
《脾胃论》中记载清胃散主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胃有积热,胃火上攻导致的牙痛。
后经历代医家临床应用,其功能主治也有所拓展。如明代《内科摘要》中运用清胃散治疗唇裂、茧唇、牙龈溃烂、女子经侯不调、经闭不行、小便出血等症;清代《医方集解》记载其可治疗“积热所致头痛”,《张氏医通》中用其治疗“胃中蕴热,中脘作痛,痛后火气发泄...及齿龈肿痛出血,痛引头脑”,《医宗金鉴》中记载用其治疗“骨槽风、牙疳疮、重龈”等症状;《血证论》中记载其具有治疗“肝毒、目疾、口舌生风火”等症的功效。
加减化裁使用:若肠燥便秘,原方加大黄以导热下行;若口渴且喜饮冷,原方加石膏、玄参、天花粉以清热生津;若胃火炽盛导致牙衄,原方加牛膝以导血热下行。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清胃散仍主要被用于治疗口腔科疾病,如牙痛、牙周炎、牙龈溃烂、牙宣出血、牙疳、齿摇龈露、牙痈等。
其次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便秘、消化性溃疡等;以及皮肤系统疾病,如痤疮、皮炎、荨麻疹、牛皮癣等;除此外,还可治疗儿科疾病,如小儿疮疡、小儿喉痹、小儿皮赤、小儿惊泻等。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