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灵官圣号用太乙,而不是太甲?太乙指什么?
在道门中,王灵官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无人不晓,他勇猛非凡、纠察三界、护教除邪的形象深入人心,是当之无愧的“道教第一护法神”,其圣号被尊为“太乙雷神应化天尊”
圣号,就是道教神明的神圣称号,通常体现着神明的来历、地位、职能等。古人常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作为记序符号,甲代表最佳、第一位,乙则意为次之。而备受尊崇的王灵官,圣号中用的却是“太乙”,而不是“太甲”,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太乙”在道教的独特意蕴。
一、太乙,古称太一
太乙一词,最早称为太一。
太字,古作大,典籍中,大、太、泰三字往往通用。“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太可以理解为最、极之意。
在传统文化中,“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赋予了哲学意义和文化象征,《道德经》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宇宙生成的奥秘。
因此,“太一”实则是“一”字内涵的深度延伸,主要有以下四种含义:
1.至高神。太一,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天神东皇太一,他是楚国神话中的最高神祇,在屈原的《九歌》中被称为天帝。先秦时期,帝王春秋祭祠太一神,《史记•封禅书》记载:“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郊。”
2.北极星。古天文家将太一视为北辰,也就是北极星,又称帝星,位于天空的中心,主宰周天星斗。《史记·天官》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以其北极中一星不动,故乃为众星之主也。”《易·乾凿度》郑玄注云:“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
3.道。在这种含义中,太一等同于道,被视为宇宙的终极本原。《吕氏春秋·大乐》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同时指出:“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庄子》认为,老子之道即“主之以太一”。
4.宇宙元炁。《家语》指出,太一为天地未分的混沌之炁,其文曰:“太一者元气也,是推造化之源也。”《周易述》亦曰;“太一者,天之主炁。”这种炁实则是道的具象化体现,所以又称太一含真炁、先天一炁。
二、太一到太乙的演变
从历代文献来看,太一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则是随处可见的太乙,由此可知,太乙无疑是太一的别称。
关于太一何时开始演变为太乙,已经难以考证。但太一为何被古人改作太乙,《太极祭炼内法》解释为:“或问太一作太乙孰是?曰:诸书未有用乙字者,后人恐一流於数,乃易之以乙。”意思是,后人恐一流于数字,于是用乙替代,此说虽然略显牵强,但也言之有理。
归根结底,太乙之乙,并非指天干排序中的第二位,而是“道生一”的一。不论名称如何演变,并不改变其真正内涵。
三、神明圣号中的太乙
太乙作为道与炁的别称,是道经中的关键词汇与核心概念,诸多神明皆以太乙为名,喻为大道化生的先天之神。
前文提到的王灵官,《灵官小赞》载:“灵官天将,道君化身”,《王灵官宝诰》言:“先天主将,一炁神君”,即说王灵官本是道君化身,为先天一炁分化而来,他又为雷部之神,所以圣号称“太乙雷神应化天尊”。
谈到圣号中含有太乙的神明,当然也少不了地位尊崇的东极青华大帝,他乃元始天尊九阳之精所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寻声救苦,所以圣号为“太乙救苦天尊”。
还有民间知名度颇高的太乙真人,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他是哪吒的师父,法号中含有“太乙”也是为了凸显其与众不同。
总而言之,太乙即是太一的同义词,具有多重意义与象征,以太乙为名的事物纷繁众多,它们共同构成包罗万象的“太乙文化”,对道教乃至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撰稿人/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