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尘,在尘世中修一颗清醒的心

时间:2025-05-19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1

初次听到“和光同尘”,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要跟世俗同流合污,把自己变得平庸。其实这四个字出自《道德经》,原文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意思是说:真正的修行者既要保有内心的光明,又要能融入尘世的烟火。

就像月光照进浊水,月光不会自视明亮就不去照耀脏水,但同时浑浊的脏水也不能改变月光的皎洁。

一、世界是有尘土的

  道教讲“出世”与“入世”,本质上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就像阳光普照大地,不会因为某块土地泥泞就避开,也不会因为某片山林茂密就格外耀眼,它只是均匀地洒下,让万物各得其所。

修行者的“同尘”,不是把自己变成尘埃,而是学会在尘埃中保持呼吸。

比如在跟人相处时,从不天真的幻想别人都是好人,而是能接受这个世界存在坏人;接受世界的不完美,但是愿意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追求。看似融入尘世,实则是用尘埃磨砺心性,就像珍珠的形成,离不开蚌壳对沙粒的包容与转化。

   这里有个关键的认知误区:很多人把“和光同尘”当成逃避修行的借口,觉得只要混迹人群就是得道,却忘了老子在说“同其尘”之前,先讲了“挫其锐”——真正能“同尘”的人,必定先磨去过分的棱角,炼就了不被污染的内心。就像一个人要穿过浓烟,首先得保证自己呼吸顺畅,否则只会被呛到。修行也是如此,没有经过“坐忘”“守一”的基本功,空谈“和光同尘”,不过是随波逐流而已。

图片

二、在尘世能更好的修行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但“清静”不是躲到无人处。

同样面对利益诱惑,躲在山里说“我不贪”很容易;

每天上班下班辛辛苦苦地赚钱养家,好不容易有赚点昧良心钱的机会,还能守住底线,这才是真功夫;

同样面对情感纠葛,对这一片空空荡荡的山林说自己不好色很容易;

在尘世中和结发妻子几十年风风雨雨白头到老,这才是真感情。

尘世就像一面多棱的镜子,能照出我们内心的各种习气:

暴躁的人会在堵车时显露;傲慢的人会在被反驳时现形;贪心的人会在选择时纠结;易怒的人会在孩子哭闹时发作,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正是修行的“试金石”。

一棵树,根扎在脏脏的尘土里才能枝叶繁茂。

修行者的心扎在人间,看遍人情冷暖,才能才能领会什么是慈悲。

如果一味追求“与众不同”,把自己打扮成“世外高人”。

穿得跟人不一样,戴得跟人不一样,说得跟人不一样,发型跟人不一样,反而违背了“道法自然”。

三、你是“光”,才有资格“同尘”

其实,和光同尘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要做到这一点,你首先得是“光”。就是说你自己的层次要比较高。

不过很多人现在自己就是“尘”,自己直接在尘土里待着就蛮好的,还够不上去“和光”。

就像蜡烛能照亮周围,首先得自己有蜡油、有芯火。

修行者的“光”,是经过持戒、修定、悟道后形成的稳定心性。

就像一个容易愤怒的人,说自己在“和光同尘”,其实只是压抑情绪;而真正内心平和的人,面对指责能保持冷静,不是因为麻木,而是因为他的“光”足够明亮,能照见对方情绪背后的缘由。

所以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高层次的修行者,看似天真如婴儿,实则是历经世事后的返璞归真,就像水经过千淘万漉,最终呈现出清澈的本质。

现实中常有人误解,以为穿件道袍、说几句玄话就是“和光同尘”,却忘了真正的资格来自内在的积淀。

图片

四、如何在尘中修光

一是“多想想”:每天留出一点时间,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比如生气时,不要急着发泄,先问自己“为什么愤怒?是什么触动了我的执着?”就像镜子照见灰尘,观照能让我们看到内心的污垢,这就是“除尘”的第一步。

二是“会接纳”: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也承认世界的不完美。就像大海接纳百川的泥沙,却依然保持浩瀚,修行者接纳尘世的复杂,却不迷失本心。发现身处的修行圈,发现身边的同修有缺点,不要觉得就信念崩塌了。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是“做实事”:在具体的事情中修德。道教讲“积功累德”,不是非要做改变世界的轰轰烈烈的事,而是做好眼前的小事——比如帮邻居提一次重物,给陌生人一个微笑,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跟病人认真讲解病情。

这些小事就像星星之火,慢慢汇聚成内心的光明。就像《阴符经》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真正的修行,是把对“道”的理解,落实到每一个当下的选择中。

总之,道教的智慧从来不是让人逃离生活,而是让人学会在生活中“带着镣铐跳舞”。当我们不再纠结于“与众不同”或“泯然众人”,而是专注于在每一个当下保持清醒与善意,就会发现“和光同尘”的真正含义,我们能容得下所有的尘埃,却始终不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撰稿人/华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