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人物|食疗鼻祖:孟诜

时间:2025-05-19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00

孟诜(shēn)(621年-713年),汝州梁县(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因拜同州刺史,世称“孟同州”,孟子第31世孙,唐朝著名学者、医药学家、食疗学家。是与孙思邈齐名的唐代四大名医,也是孙思邈的真传弟子。医学著作有《补养方》(后其弟子增补为《食疗本草》)、《必效方》、《驱邪正本养生汤》等,其中《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而他也被誉为食疗学的鼻祖。

人物生平

孟诜从小聪慧,饱读诗书,年少时后博学多识,喜欢钻研医学和炼丹术。时太子相王李旦仰慕孟诜才学,召为侍读。后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被任命为长乐县尉,后升迁为凤阁舍人。因私下议论失言得罪武后,被贬为台州司马(今属浙江),后又升为春官侍郎。长安三年,拜为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年间,孟诜告老还乡,归隐于伊阳(今河南汝阳),炼制方药,潜心于药物饮食,造福乡亲,为乡里所称道。开元初年,河南府尹赞其品格,将其居住村子命名为 “子平里”,不久后,孟诜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其生平收录于《旧唐书》。 

图片

得“药王”真传

孟诜青年好养生之术,当时孙思邈已名满天下,因对医学的热爱和追求,孟诜以师礼事之,拜孙思邈为师,成为药王孙思邈的真传弟子,跟随其学习医学知识。作为孙思邈弟子,孟诜继承和发展了孙思邈的医学思想,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孟诜继承了这一学术思想,大力倡导食疗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孟诜秉持医食同源的观点,认为食物也是药物,用之得当,同样可治疗疾病。后孟诜告老还乡,专心研究药物饮食,悬壶济世,并编纂了《补养方》(后其弟子增补为《食疗本草》),为中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赐“孟余堂”号

李旦为太子相王时,孟诜为其侍读,负责讲解经学。公元710年,唐隆政变后,李旦再次成为皇帝(睿宗),诏孟诜入朝做官,孟诜以年老为由婉言谢绝。次年,因朝局动荡,寝寐难安,睿宗忧思成疾,御医也束手无策。孟诜得知后焦急万分,配制“驱邪正本养生汤”,睿宗连服七日而愈,以“孟氏歧黄,余泽百世”之意,赐孟诜“孟余堂”之号。时光荏苒,“孟余堂”传承至今,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食疗本草》

孟诜在隐居期间,融会孙思邈所传授的医术,凝炼了诸多食疗秘方,医治病人,疗效显著。随着研究的深入,孟诜发现在已知的文献中,《周礼》记录有“食医”之职;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相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的观点,其师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有“医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的论述,他们都强调了食疗的重要性,却还没有能指导人们食疗方法的著作。孟诜整理及汇总了以往食疗的药方,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撰写出第一本系统介绍食疗的著作《补养方》,全书共三卷,记载了多种食疗药物,并对每种食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禁忌及食用方法等均有论述。后其弟子张鼎增补为《食疗本草》,署名“孟诜撰,张鼎补”。原帙已失传,佚文散见于《医心方》、《证类本草》等医书中,后在敦煌的藏洞中发现唐人抄写的《食疗本草》残卷。1984年,根据敦煌残卷及《医心方》《证类本草》中相关记载,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食疗本草》全书辑校本,至此,《食疗本草》也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图片

对后世的影响

推动食疗学发展:《食疗本草》为后世食疗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医学著作中,都收录有大量的食疗方剂,其中不少源自《食疗本草》。世医家在治疗疾病时,常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结合孟诜的食疗学说,制定相应的饮食调理方案。可以说《食疗本草》为人们通过饮食来调理、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丰富食疗理论:孟诜提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的观点,强调食疗的重要性,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根据食物的性味和功效进行了分类归纳,如将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归为一类,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归为另一类等,这种分类归纳法,也为后世食疗学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响饮食文化:孟诜提倡根据季节、体质选择食物,通过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养生的食疗思想,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冬季进补、夏季清热解暑等饮食和养生习惯,都与孟诜的食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孟诜的食疗思想强调通过合理饮食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这对于提高现代人的健康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撰稿人/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