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何以为道器?中篇:形韵心法,妙合大道

时间:2025-05-2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0

上篇我们讲述了古琴自诞生以来,历经神器、礼器的身份流转,沉淀为悟道证真的法器。然而,古琴之所以被尊为“道器”,不仅在于其承载的历史风云与文化内涵,更在于其独特的形制构造、音韵审美和演奏心法,使其成为道家思想的具象载体与修行道器。

形制合道:方寸之间,蕴含天地乾坤

一把古琴,从选材、斫制,到最终的形制呈现,便是一部浓缩的天地图,无不体现着“道法自然”的智慧。

古琴之材,贵在“自然天成”。 制作古琴的选材极为讲究,精选自然生长的良材,追求“举则轻、击则松、折则脆、抚则滑”的“四善”标准。斫琴过程更需顺应木性自然,避免过多人工雕琢和加工,这种对天然质朴的追求,体现了道家“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理念。

古琴之形,重“阴阳和合”理念。琴面隆起呈圆弧,微微隆起,效法于天;琴底平直,取象于地,蕴含“天圆地方”的天地观;琴体中空设“纳音”,使声韵回荡,如同天地氤氲流转。琴体上板常用质地疏松的桐木,属阳,取其轻清,利于按弦时产生音色变化;底板则用质地坚实的梓木,属阴,取其重浊,有利于保持音质的稳定。这“阳面”与“阴面”的结合,符合阴阳调和之意。

古琴之弦徽,暗合“天地之数”。早期古琴为五弦,五弦分别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体现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自然平衡。后周文王、武王各增一弦,“以合君臣之恩”,自此古琴成为七弦琴。古琴上有十三个镶嵌于琴面的徽位,徽位并非装饰之用,其不仅是音位标记点,亦是时间的象征。十三徽,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及一个闰月,代表着时间的流转。

图片

音韵通玄:清微淡远,聆听大音希声

若说形制是古琴的“骨”,音韵便是其“血肉”,是古琴“道性”最直接的表达。古琴的音韵审美,与道家追求的境界高度契合。

古琴之音,不求铿锵夺耳,贵在“清、微、淡、远”。清,则无尘俗之染;微,则非喧哗之噪;淡,则去浓艳之饰;远,则意味无穷。这种质朴内敛的音色,最能引导演奏者进入一种虚静澄明的状态,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修炼境界天然契合。

古琴有泛音、散音、按音三种基本音色,分别对应天、地、人:泛音清越空灵,纯净飘逸,如天籁之音;散音浑厚悠长,沉稳旷远,如大地之回响;按音变化丰富,细腻婉转,如人声表达万千心绪。这三音交织,如同天、地、人三才的对话与和合。

在道家看来,音乐并非追求复杂的技巧或听觉上的繁华亮丽,而在于超越听觉,直达内心的“无声之乐”。弹奏古琴尤重“韵”,即弦外之音、音后之味,演奏中“声少韵多”、“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便是对“大音希声”的生动写照。这种“以虚衬实”的处理,不仅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更暗合了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思辨,提示着“无声”之处亦有无限深意。

心道契合:人琴合一,体证修身妙道

形制为骨,音韵为肉,最终需以“心”驭之,方能使古琴发挥“道器”作用。古琴的演奏,远不止于技艺的呈现,它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心性修炼,与道家“清静无为”的教义息息相通。

抚琴追求的是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因此,古人抚琴常常在山林水畔间,使琴音与风声、水韵、鸟鸣等相交融,借音韵传达对天地自然的感悟。抚琴时不仅会择佳境,还有一些特定的“规矩”。如明代著名琴家杨表正说:“凡鼓琴,……,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又说:“如要鼓琴,要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象表,方可称圣人之器;然后浴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这些皆是通过“有为”来收摄心神,从而利于进入“虚静无为”的状态。

图片

弹琴时的内在心法,更是直契道家修持。“心正则音正”,琴声能直接反映弹者的心境,如《通玄真经注》所言:“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凄凄然,有思心,则声迟运然,有怨心,则声回回然,有慕心,则声裴裴然。”反之,弹琴亦能调和心性。清代道士汪东亭便说弹琴能使“心自静,神自定,神定则气和”。《吕祖全书》更明确表达“琴之为道,皆具玄妙!但鼓奏之时,心要静旷,气要和平,指要安闲,不着于身,不着于物,不着于境,不着于琴。默出此心,与太虚打成一片,则随指所奏,皆为太古之音”,这要求弹奏者超越技巧与情感表达,最终指向“道”的体悟。这便是“技、艺、道”三位一体的追求,如《溪山琴况》所言“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和”。指法的精熟服务于指下弦间实现精神的超越,最终目标是“人琴合一,物我两忘”,体证“坐忘”、“与道合真”的至高境界。

结语

当指尖轻触琴弦,那古朴的音韵穿越时空而来,它不仅是在诉说历史的沧桑与文人的心志,更是在低吟天地间的大道,引导我们返观内视,澄心静虑,在喧嚣尘世中觅得一方清静之地。诚如唐代刘孝孙诗云:“横琴对危石,酌醴临寒泉……无劳生羽翼,自可狎神仙。”古琴所承载的,远不止此。那么,究竟有哪些仙风道骨的高道,曾在月下松间拨动琴弦?又有哪些千古流传的经典琴曲,展示了道家的无为与逍遥?且待下篇细细道来。

撰稿人/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