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自古就有“医不叩门”的俗语?

外出行医的“游方”也有行为规矩,平时出诊,也忌讳敲患者的门,而且在特殊时,如民间过年时医药行业忌讳出诊,怕“触霉头”,除非给双份诊费破灾才行。
二、病人会认为你另有所图
“医不叩门”,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太主动了,您自个儿跑到患者那里,冲患者说,我来给你治治吧!患者会觉得你特不靠谱,而且颇为反感,他绝对会拒绝你,甚至是迁怒于你。这是患者通常有的一个心理,一来是患者忌讳,二来患者未必认为自己有病,三者患者未必领情。
还有现在保健养生市场,鱼龙混杂,令人心有余悸。从广大人民的心理来讲,一般如果不是自己主动求医问药,是很难接受医生的治疗的,而且现在医患关系不太协调,会引起诸多误会。
三、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程度
中医治病有其自身的特点,病人对医生的信任至关重要。《素问·五脏别论》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有些病,病人不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对气血阴阳毫无认识;不信任中医的诊断和辨证,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取得治疗效果的。或者说是做无用功。
皇甫谧所著《甲乙经》序:汉有华佗、张仲景,华佗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
上面这这个例子就是因为病人不相信医生,结果导致自己身死。
当然,“医不叩门”并不是说医生就一定要摆架子,如求医者态度恭敬地求医,上门与否则是次要。事实上,古代名医常常“来往病者之家,虽祁苦寒大暑,未尝少惮,如遇清贫者,时常施与周济”,心有悲天悯人之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