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道教成语文化内涵

时间:2022-01-1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45

宗教信仰是对人内心精神世界的最大披露和最深刻反映。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其特有的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道教深远持久的影响下,许多道教成语被吸收进汉语的成语词库之中,成为汉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举几类,阐述其中蕴含的道教文化基因。

图片
 一、道教方术类
道教方术包括的内容很广,通称“山、医、命、卜、相”等“五术”,这些在道教文化里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为道教追求的目标是长生不死,因此十分注重解决信徒面临的实际困难。受此影响,绝大多数道教四字成语中都蕴含着这一重要宗教因素。如:
五脏六腑。传统医学名词,指人体脏腑,属于医术。《道教大辞典》中所采取的说法是:五脏为肝、心、脾、肺、肾;六腑为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相生相克。是中国古人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互相影响与互相牵制关系的一种描述,属道教术数的范畴。后引申为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既有母子相生,又有一物降一物。
除了上述成语之外,很多如众所周知的“入国问俗”、“心猿意马”、“先知先觉”等成语都蕴含着道教“五术”文化。
二、教理教义类
教理教义是道教类四字成语中的又一重要文化内涵。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道”与“德”。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都是道的化身,德的表率。如:
道法自然。意思是“道”以自然为法则,遵循、效法自然。“道”是道教思想的核心。在道教的思想中,“道”是一切的制高点,世界万物的顶峰概念,也是最高哲学范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道教对世界的普遍认识。
见素抱朴。教导人们要抱朴守真。出自《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以道教思想为基础,要求人们保持内心平和与自然的状态。
长生久视。指生命长久。体现的是道教的“贵生”思想。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九章:“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与“长生不老”、“长生不死”等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也是道教的终极目标。

此外,“一尘不染”、“返朴归真”等成语也都蕴含着道教教理教义的文化因素。

图片
三、斋醮科仪类
斋醮科仪俗称“道场”,原称为“依科演教”,后简称为“科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法事。在道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法袍,手持各种各样的法器,踏罡步斗,为信众禳灾祈福。在道教类成语中就有不少是对道教斋醮科仪的描述。如:
五体投地。也叫“首体投地”。描述的是道教做法时候的一种仪式。该仪式需要施法者“屈伸跪起,内以心敬,外以形恭,内外相应。”此之谓五体投地。如果没有五体投地之敬,那么即使是稍逊于此,也会被认为不够恭敬。
诚惶诚恐。这是道教做法时的另一种仪式。执行该仪式时,道士需要“握简低身控地两拜过,捧简长跪当心,少时复下控地,又两拜过,止。”后来,魏汉群臣上书,表前不再用套式,而是直接称“臣某言”,末言:“诚惶诚恐,死罪死罪。”
我们可以发现,有些道教斋醮科仪术语已经演变为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常用成语。
四、人生观念类
道教成语中也有许多旨在对世人起教化作用的,它们往往出现在道教经典中,如《南华经》《道德经》等典籍中,通过或犀利或谆谆的语气传达道教的人生观。如:
少私寡欲。自然无欲的人生观。出自《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自然无欲”是道教人生哲学的重要观点。道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不要总是按照人为的意志去制约、改变,甚至扭曲它。但人若过分追求声色犬马,贪图享乐安逸,非但无益, 反而会招致祸害。
功成身退。出自《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在道教看来,要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就应该尽量避免沾上世俗。如果不得已要与世俗打交道,那么在结束之后,就应该回到隐居之地,把心从纷杂的世事中脱离出来,这样才能够保全自身、净化心灵。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的根子大抵在道教,探究汉语言中成语来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道家思想,让道教文化为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文字整理/华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