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 | 小雪:御寒保暖,防上火

时间:2022-11-2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736

每年11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度,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进入“小雪”节气,天气逐渐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由于“地寒未甚”,故而雪下得次数少,雪量不大,地面又无积雪,此为“小雪”的本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的就是小雪前后的景象。

图片

一、节气习俗

腌菜---正所谓“小雪腌菜”,小雪节气腌菜的习俗由来已久,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以腌雪里蕻,渍酸菜为主,雪里蕻又被称为雪菜,具有解毒消肿,开胃消食,温中利气的功效。小雪过后,北方地区天寒地冻,古时候南北运输还不发达,吃不到新鲜的蔬菜,于是家家户户就在小雪过后腌咸菜,以备冬季食用,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习俗。

腊肉---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杭州人往往会趁着这个节气开始腌制酱鸭、腊肉,将市场买的猪肉切成条状,肉上扎上小孔,放入盆里,放上盐、花椒、山奈、八角等香料,让香味渐渐进入肉里,可加少许冰糖,腌制一周左右,然后晾干,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的一种食品,是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小吃。古时,糍粑也是南方有些地区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指的就是糍粑祭祀。糍粑主要原料为糯米,其性温热,不宜过食,若是进食太多,会导致胃、肺火盛,反而有损健康。

二、节气养生

小雪节气开始,天气便更冷了,冬天的感觉也更浓了,阴冷的天气对身心健康都有不小的影响,如何能够在寒冷的冬天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也是养生的关键。

1. 小雪节气以后,天气寒冷,人们更喜欢热乎乎的饮食,此时也是火锅开始盛行的季节,但是过于麻辣的食物容易助长体内的“内火”,也就是常说的容易上火,诱发口腔溃疡、便秘等。在这个节气里,应多吃白萝卜、白菜等当季食物,不仅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更能清火降气、消食,还可喝些汤羹,如大骨冬瓜汤、黄氏枸杞鸡汤、地瓜姜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滋补津液。

2. 小雪节气前后,天气常常阴冷晦暗,绿色植被和红色花卉也日益减少,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易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症状。清代医学家吴尚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日常生活中磕磕绊绊在所难免,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无论如何,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保持愉悦心情,可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听音乐,学会调养自己。

3. 小雪后,气温开始骤降,若防寒保温不及时,很容易受寒邪而得病,因此注意保暖是必不可少的,特别要注意对头颈部位的保暖, “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风寒,小雪节气后,可以考虑戴帽子,戴围巾,多穿衣服来御寒。对于颈椎不舒服的年轻人,冬季要注意颈部的保暖,要不来年颈椎病就找上你了。对于有晨练习惯的人来说,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以减少寒冷风邪对身体的影响。

图片

4. 随着小雪后气温不断下降,有不少人会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女性尤为突出,除了注意脚部保暖,泡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泡脚水不宜过烫,水温以40摄氏度为宜,可以搭配艾草生姜等药材,泡脚时间不宜过久,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完脚后,坐到床上,脚心相对,用手掌擦对侧足底心之涌泉穴,双手交替进行,具有醒脑、宁神、降火,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

《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

【唐】元稹

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

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

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

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

文字整理/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