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明白中医要求的饮食清淡是什么意思么?
相信很多经常去看中医调理身体的朋友都知道,中医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饮食要清淡。可我们知道什么才是饮食清淡么?一听这话会不会吓得连肉都不敢吃了,每天清水白菜的,吃得脸都绿了。
本文就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饮食清淡具体都涵盖哪些范围,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好操作。
一、饮食清淡的四少一多。
在中医师的眼中,清淡的饮食就是针对那些好食肥甘厚味、五味过于刺激的口味来特别指明的,包括油大、味重、过于酸、甜、苦、辣、咸和麻的食物及调味料,最好在治病调理的期间都要尽量避忌。所以,饮食清淡并不是只让我们吃清水挂面+烫青菜哦,人体基本的营养供给还是要满足的。
1、少油。在做饭的时候合理控制油量,保证每天的摄入在25克左右即可。
2、少盐。盐也不能给多了,每天总体摄入不超过6克。
3、少糖。除了常见的白糖、红糖、冰糖和果糖,现在的很多加工食物里面都隐性添加了糖。这些都要尽量少吃,总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每天25克左右。
4、少辣。少吃些辣的食物。因为现代人都寻求重口味,不够麻辣鲜香,都吃不下饭。但调理期间还是要注意忌口。
5、多样性。每天食谱中,尽可能的多吃些不同种类的食物,而不是只吃素,肉蛋奶和蔬菜水果包括粗粮杂粮都可以吃,只是不要过量,既保证营养,也不增加肠胃负担。
二、深层的中医原理是什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医生都喜欢这样叮嘱我们呢?
1、保护脾胃之气
治病除了靠扎针吃药,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病人自身的元气。这个元气是什么呢,除了是先天之气,还有就是后天的脾土之气。只有脾土的运化之力,把吃到肚里的食物运化成人体所需的气血,这样才有助于病情的恢复。而清淡的食物不会加大肠胃的负担,运化起来也比较轻松。要知道我们吃下去的肥甘厚味,也是需要消耗元气才能把它们进行消化吸收的。这过多的消耗对于病人来说,本身就是负担。
2、避免扰乱药性
味道过于刺激、佐料添加过重的食材,或者食物本身就有过于偏重于某种味性的特征。比如辣椒很辣、柠檬很酸、苦瓜很苦、花椒很麻等等,这些食物在单一味性上就太过极端,会扰乱气血、影响药物疗效。所以,基于这两个原因,在治病和调理期间要吃得清淡一些。
三、补充小贴士
估计大家看到这四少一多的总体原则,脑子是明白了,但是到具体操作层面还是有点懵圈,那跟我们个人的生活习惯如何有机的结合起来呢?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点小贴士,以方便理解。
1、难以消化的食物尽量不吃,或者少吃。
什么是难以消化的食物?比如糯米制成的黏性很强、特别扛饿的食物,常见的粽子、糍粑等等;还有就是大家熟知的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如大肘子、东坡肉、佛跳墙等,这些都属于少吃的范畴。鱼虾肉类可以吃,但最好摄入量不要太多,烹饪方法尽可能简单清淡。
2、不吃新奇特的食物,少吃零食
生病期间最好就是吃一些普通的、常见的食物就好了。最好不要在这个时候想去尝尝鲜,体验天南海北全球各地没有吃过的美食,什么帝王蟹啊,鲱鱼罐头,还有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等等。这些新的食物,身体也是第一次去消化它,难免不适宜,增加脾胃的“工作量”。
还有一种特别的情况,在年轻人中特别常见,就是遵照医嘱仅仅只在三餐中做到了饮食清淡。而三餐之外是就忍不住嘴馋,各种奶茶、咖啡、甜点、撸串、辣条等等零食都给偷摸安排上了。这些也是要自己的脾胃来消化啊。所以,忌嘴真的就是要忌嘴,不能仅仅是三餐忌嘴,三餐之外的零食时间也不能放飞自我。
3、因地制宜遵循饮食清淡的原则
有很多人纠结牛羊肉和鱼虾海鲜为什么要少吃,比如说自己就是西北人,牛羊肉就是自打出生起每天必吃的。自己的就是海边人,那海产品也是断不了。一天两天不吃还可以,治病调理期间少则十天半月,长则三五个月这种情况下完全不吃也是不现实。但这期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出现海边人去吃牛羊肉,西北人去吃海鲜的情况就好了。
所以,要因地制宜来看待,尽可能选择按照自己身体最适应的饮食模式来,掌握清淡烹饪、减量食用的原则就可以了。
4、听医生的话
以上小贴士只是针对普通常态下的基本要求,具体针对不同病情,以及处于不同的治疗阶段,每位医生都会因人而异的灵活把握这个饮食尺度。所以,如果有什么问题不清楚的,千万不要怕麻烦,多问问自己的医生哦。
文字整理/华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