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收藏 宜多食白菜
储冬菜曾经是北方入秋冬一道特别的“风景”,《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宋代“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自古以来,冬季本就没有什么蔬菜,所以上至官家,下至民间,都要在冬季真正到来之前储存好一冬食用的蔬菜,尤以大白菜需求最大。现在市场物资充裕丰富了,人们也不用再成百上千斤的储菜,但白菜依然是桌头常见的食材之一。
一、本土原产 历史悠久
白菜属于十字花科蔬菜,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西安的半坡遗址出土过距今7000年历史的白菜籽。《诗经•谷风》中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诗句,“葑”和“菲”说的是白菜和萝卜,说明当时已经普遍种植这两种蔬菜了。
白菜古称“菘”,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菘菜似芜菁,无毛而大。”北宋科学家苏颂的《图经本草》描写:“菘,旧不载所处州土。今南北皆有之。……扬州一种菘,叶圆而大,或若箑,啖之无滓,决胜他土者,此所谓白菘也。”表明白菜在大江南北相当接地气了。
陆游的祖父陆佃在《埤雅》解释:“菘,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宋朝百姓喜欢吃一种叫“黄芽”的白菜,《梦梁录》记载:“黄芽,冬至取巨菜,覆以草,即久而去腐叶,以黄白纤莹者,故名之。”白菜经历千年,生生不息,对新生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喜爱它的吃货自然源源不断。
二、营养丰富 性味甘平
白菜食用部分主要是茎叶,甘温而无毒,《别录》中将其列为上品。白菜富含维生素C,能够提高机体抵抗力,民间以白菜干根、红糖、姜片和水煎煮,用来治疗感冒。白菜所含的果胶能够排除人体多余的胆固醇,保护心血管健康。白菜本身热量极低,适合老年人和肥胖者经常食用,起到减肥保健的作用。白菜膳食纤维较多,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和排泄。经过腌制的白菜不仅能提升消化功能,还可以缓和蔬菜的疏通升发功能,保持着冬天闭藏的本性。
《本草纲目》中还列举了其很多功效,“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消食下气……和中利大小便”。民谚有云:“鱼生火, 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
三、高产耐蓄 易于烹饪
北方气候寒冷,干燥低温,不适合叶菜的生长,而白菜喜冷耐寒,适合北方生长。秋菜冬贮,始于周朝。《周礼》称:“仲秋之月,命有司趣民收敛,务蓄菜。”这一传统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冬贮蔬菜中,白菜是必不可少的品种。如今,温室种植大行其道,冬贮白菜渐渐成了人们的回忆。
白菜味道鲜美,深受食客认可。南北朝时期,南梁使者去洛阳办差,北魏宣武帝元恪让使者带回一船白菜,供南梁皇室品尝。南梁皇太子萧统赞曰:“周原泽洽,味备百羞。”清朝文人王士雄在《随食居饮食谱》中点评:白菜“荤素咸宜,疏中美品。”这话恰如其分,合情合理。
白菜由内到外,老嫩不一,分层烹饪,别具风味。菜头全是嫩叶,适合熬煮,做成“白菜氽丸子”、“海米熬白菜”、“涮白菜”等。白菜去掉最外层菜帮,内帮做菜,因层制宜。二三层质地细嫩,拿来切丁,和肉馅拌在一起,是包饺子、做包子的上好馅料。四五层含水量高,直接用作荤菜垫底,如“蒸丸子”、“水煮牛肉”等。菜心新鲜爽口,能做“鲜蘑扒菜心”、“拌白菜丝”、“泡菜”等,北京人爱吃的“芥末墩”就是用白菜心做的。
四、不同的白菜之间有什么区别?
许多人去菜市场,可能会混淆大白菜、娃娃菜和小白菜,这三种蔬菜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这三种蔬菜同属于十字花科,同样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娃娃菜是专门培育的能够结球的一种小型白菜,它比大白菜粗纤维少,口感也更好。而市面上的小白菜是专门培育的不结球(指叶片的包裹形态)品种,叶子更多且不会长成大白菜。《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显示,小白菜的胡萝卜素、钙、镁、锌等含量高于大白菜,但维生素B1、维生素C含量低于大白菜。至于大家想要买哪种,就根据口味和烹饪条件来选择吧。
大白菜就像那扫地僧一样,为人低调却又身怀绝世武功;也恰似家中的美娇娘,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大白菜能做这么多的菜,你喜欢吃它做成的哪道菜?
文字整理/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