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 | 春分:万物生长 不负春光
每年阳历3月21日左右,太阳处于黄经0°,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则有:“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指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平均气温将会保持在10℃左右,这一温度在气候学上也被定义为春季的温度,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一、节气三候
春分节气有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一候:玄鸟至
玄鸟即为燕子,“玄鸟至”就是燕子飞回之意。燕子“春分而来,秋分而去”,或在树洞中营巢,或在沙岸上钻穴,或在城乡把泥黏在楼道、房顶、屋檐等突出位置垒窝。
二候:雷乃发声
虽说惊蛰的时候已经可以听到雷声,但是雨水真正多起来是从春分开始,此时降雨量增大,雷声也较为常见
三候:始电
春分日后,降水量明显增多,而且不再是温柔的绵绵细雨,下雨时已经伴随有闪电,地气得以贯通,春气逐渐升腾。
二、节气习俗
竖蛋——“春分到,蛋儿俏。”竖蛋,也称立蛋。据史料记载,春分竖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人们以此庆祝春天的来临,这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春分这天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地球的地轴呈66.5度倾斜,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力的状态,因此也更容易将鸡蛋竖起来。
吃春菜——昔日岭南有个习俗,叫作“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又为“春碧蒿”,多是嫩绿的,约有巴掌那么长。每逢春分,采回的春菜与家里的鱼片一起“滚汤”,称之为“春汤”。在民间,对于吃春菜的习俗还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吃春菜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健康的祝愿。
酿美酒——在我国,不少地区都有春分日酿酒的习俗,例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等地。浙江《于潜县志》中有记载,当地“春分造酒贮于瓮,过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在山西陵川,这天不仅要酿酒,还要用酒醴祭祀先农。春分之日各地纷纷酿酒,据说不仅仅是当日酿酒日后会更加香醇,而且春分之日酿酒预示着当年庄稼会有好的收成。
三、节气养生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节气将昼夜、寒暑平分,天气、物候方面皆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在中医看来,春分时节正是调理体内阴阳平衡,协调机体功能的重要时机,因此是把握养生的好时机。
节令衣着
自古以来就有“二八月乱穿衣”的说法,指的是农历二月、八月,气候冷热变化多端,故有乱穿衣现象。春分后天气日渐暖和,但昼夜温差较大,不时会有寒流侵袭,而且雨水较多,甚至阴雨连绵。此时要注意添减衣物,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若运动,最好能使身体保持微微出汗的状态,以散去冬天潜伏在身体内的寒邪。老人和小孩由于抵抗力较差,容易患感冒或风疹等疾病,因此在适时添减衣物的同时,不妨多晒太阳,祛散寒邪。
饮食平衡
饮食方面要遵循阴阳平衡原则,多吃一些时令菜,俗话有“不时,不食”,指蔬菜和水果若不在这个季节生长,就不要食用。因为食物的气只有在生长成熟与节气相符时,才能得天地之精气。春令时菜包括有养阳之用的韭菜,助长生机的豆芽、豆苗、蒜苗、莴苣、葱等;滋养肝肺的晚春水果,如草莓、桑葚、樱桃等。饮食调养,要注意平衡搭配,偏热、偏寒的饮食习惯弊端较多,要讲究寒热相配,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可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的目的。
运动锻炼
春分时节,早晨的气温比较低,有时还会有雾气,室内外温差悬殊,人体骤然受冷,容易患伤风感冒,还会加重如哮喘病、支气管炎、肺心病等病情,锻炼最好选择在太阳升起后再到户外运动为宜。此外春分时节气候多变,还要加强防寒保暖,户外锻炼时衣着穿戴要适宜,随时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出汗后受凉,更不要在大汗淋漓后脱下衣服或在风口处休息。锻炼身体出汗后,一定要及时用干毛巾擦掉身上的汗水,以免风寒感冒。春季运动一定要适度,不宜太剧烈以致大汗淋漓,因为出汗过多会导致津液的大量丢失,损伤人体正气。
调理情志
春天是万物复苏,风和日丽的季节,五行属木,主生发,人体的血液和激素活动正处于相对的高峰期,而多变的气候容易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诱发高血压、心脏病及月经失调,因此要避免情绪的波动,应多去户外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踏青、打太极拳等,使情绪保持愉悦舒畅,有助于阳气升发,才能与“春生”之机相适应,符合春季保养“生机”的道理。
文字整理/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