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同源”,夏天出汗太多会贫血吗?

时间:2023-07-29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766
陆游诗云:“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炎炎夏日,出汗在所难免,尤其是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暑天出门就是一身汗。

传统医学有种说法,叫“汗血同源”,咋一听有点吓人,难道出汗等于出血,大汗淋漓岂不是会导致贫血?
中医如何看待“汗”
每个人都有出汗的经历,“汗”也是传统医学衡量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问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第二问的就是汗出情况。
何为“汗”?《黄帝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清代名医吴鞠通云:“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古人认为,汗液是阴阳共同作用而成的,即阳气蒸腾气化津液,并通过玄府(汗孔)排出体表。
在民间,常把“血”与“汗”联系在一起说,比如,把辛苦钱叫做“血汗钱”,这也说明,汗液和血液有共同点。津液是汗的物质基础,和血液一样,同源于水谷精微,津血既同源,汗血亦同源,故而说“汗血同源”。
津为阴类,得阳始化,注于脉为血,发于外为汗。津液和血液之间有滋生、互化的关系,心为阳脏,又为血脉之主,故而又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
从“汗血同源”角度来讲,出汗太多确实会伤血。《黄帝内经》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诫。《血证论》云:“汗出过多则伤血。”治疗津血受损的病人,不应当再使用发汗的方法。同理,当我们长期流汗过多,意味着津液流失过多,那么心血也会随之受损。
图片
大汗不止是伤血
生理性出汗,如暑热、体力劳动、精神紧张等导致出汗,是津液外行皮肤的表现,同时也是邪气外透的途径,在一定范围内对身体是无害的。但近些年,因为运动而猝然死亡的悲剧,时有发生,为什么会猝死呢?很可能因为学习、工作劳累过后,再运动大汗,不仅损及心血,还耗气、伤阳。
心为阳中之阳,主管一身之阳,阳气是生命的源动力,过度出汗,耗伤的不仅是精血,阳气也会随汗液而脱出,导致大汗亡阴亦亡阳。汗出不止,热骤降而恶寒转甚,称为亡阳,属于危证,急宜温补以追欲绝之阳。
古人不提倡大汗淋漓,尤其是治疗疾病时,出现大汗的症状就要特别注意了。中医内科学,专辟一节研究“汗证”——就是探寻异常出汗。虚汗、盗汗、战汗等都是身体疾病的信号,“绝汗如油”,出绝汗就很危险了。
汗出与阴阳、营卫、脏腑关系密切,此外,还受四时气候、情志变动、生活起居等因素的影响。病理性出汗,病机复杂,治疗难度较高,需要及时就医,辨证论治。
总之,可千万别小看了你出的汗,流汗并不等于排毒,应警惕异常出汗,盲目地出大汗危害很多。
这样出汗更健康
不出汗不行,出汗太多也不行,夏天到底该怎样出汗?
《黄帝内经》提到,夏三月,要“使气得泄”。夏季五行属火,火性炎上,万物蒸腾,必须出汗,方可使体内的火气得以宣泄。所以在夏季的三个月里,应该“适当”出汗。
以身体微汗出最佳。夏季整天泡在空调房间不出汗,阳气不畅达,邪气不外泄,反而会感觉不舒服,还容易造成“湿困”,使人头脑昏沉,甚至憋闷。运动可以生阳,亦可以伤阳,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运动后微汗出,即表示阳气升发,营卫调和,有利健康。特别是老年人夏季锻炼身体,一定要把握这个度。
图片
出汗后应及时补充津液。夏天酷暑难耐,可不就是出汗会多一些,并不需要因此焦虑。一般出汗通过休息、补充津液,或者用益气养阴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缓解。盐糖水、热茶等都可以起到较好的补充津液效果。生脉饮也是夏季常用中成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有补气敛汗、养阴生津的作用。
文字整理/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