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养脾好时机
“长夏”对有些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中医学认为一年不止四季,在夏季之后还有一个“长夏”。《素问·六节藏象论》云:“长夏者, 六月也。土生于火, 长在夏中, 既长而旺, 故云长夏也”。中医五行系统认为“脾主长夏”,脾居中焦,长夏处于夏秋之间,同属五行之土。脾脏喜燥恶湿,湿易困脾,与长夏暑湿之令相应。中医将脾胃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人体日常生命活动所需的很多营养物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对饮食的吸收运化,可见脾胃的重要性。
一、脾胃健康看哪里?
1.嘴唇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如果脾胃不好,口唇发白、干燥,易起皮或裂口子。有的人睡觉会流口水,这也是脾虚的表现。
2.消化
脾胃虚弱的人,食欲不振,饭后感觉腹胀不适,或饭后排泄得快。胃强脾弱的人则食欲好,但消化吸收能力异常。突然想吃重口味的东西,也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3.体形
胃功能不好的人,要么越来越胖(虚胖),要么越来越瘦。有的人脾气虚,津液代谢失常,痰湿堆积在体内排泄无门,就变成“喝凉水都长肉”,或者肥而四肢不举,肌肉无力,身上的肉捏起来松松软软的。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吸收功能有问题,“酒肉穿肠过”,经常有腹泻的问题。
4.痰湿
脾虚的人多伴有痰湿的问题,通常脸色萎黄,没有光泽,而且有神疲乏力的症状。此外还会有食欲下降的表现,比如稍微吃点东西就觉得肚子胀;同时还会伴随有肢体困重以及大便不成形等症状。
5.舌头
舌胖大而有齿痕,舌苔厚腻水滑。也是脾胃虚弱的表现之一。通常还会伴随还会伴随着食欲下降、身体肥胖或消瘦、精神萎靡、舌苔黄腻的现象。
二、养脾应该做什么?
1.饮食调理
重视一日三餐,科学饮食,对脾胃就是一种很好调养。吃饭时细嚼慢咽,不在吃饭时谈工作,不在吃饭的时候生气、过度思虑。各种生冷寒凉的东西就尽量不吃或少吃,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节制,不要暴饮暴食,留给脾胃充足的时间,足够的气血能量来帮助消化、吸收。
2.甘淡清补
3.思虑勿过
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思。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气血旺盛,则遇事能够周密思考,从而协助心神正确处理事物。正常思考是人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必然过程,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过度思虑或所思不遂,就能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导致脾气壅塞结滞,影响运化功能,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等症。
4.顺应天时
长夏,既是养脾的最佳时间,亦是治疗脾胃疾病的最佳时机。借助长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时期,积极医治脾胃病往往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对于体内有寒夹湿者而言,长夏顺应“天之阳”(三伏天阳热之季)、利用“体之阳”(人体脾气相对旺盛之季)、借助“药之阳”(中医养阳疗法),“三阳合一”乘胜追击,祛除体内寒邪,为秋冬寒凉之季储备能量,减轻畏寒肢冷、口淡乏味、便溏泄泻等脾胃虚寒病症,并预防冬季好发的其他系统疾病。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分别论及“脾为后天之本”和“四季脾旺不受邪”,可见中医之“脾”对于防病治病的重要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态,借助天时,顺时养生,养出好“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