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医不叩门,道不轻传”

时间:2023-11-0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11

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自古便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若能通晓其中道理,自是可轻松应对各式各样的人和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鲜事物和新奇思想不断涌现,但古人总结出的那些道理放到今天仍然适用。“医不叩门,道不轻传”便是其中一条,值得作为道医的我们仔细品读。

医不叩门,有请才行

医不叩门,即是医者不能主动送医上门。

这并非医者妄自尊大摆架子,而是从责任的划分和求医者的心理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

首先,这是由民间习俗造成的。古时中医大致分为坐堂大夫和走街串巷的游方郎中两种。坐堂行医的传统观念认为医者就该坐在诊堂中等待患者上门,或者等待别人的延请;游方的郎中也忌讳去敲患者的门,尤其逢年过节时还有忌讳出诊的规矩。

说到底,这是责任主体划分的问题。主动敲门问要不要治病,类似上门推销医术医药,即使患者答应了,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都会很被动。医患关系成了买卖关系,好像希望人人都是病人一样。这一点从《扁鹊见蔡桓公》文中就能直观反映出,古人也很忌讳医者上门去指出自己身上的疾病。

其次,病人会认为主动送医上门是另有所图。设想一下,日常生活中遇到强买强卖的情况都会令人气愤难以接受,更何况是强行给人治病。因为大部分患者通常都有讳疾忌医的心态,或者未必认为自己患有疾病,如此情形之下的主动医治,会让患者产生抗拒反感,甚至厌恶的心理。

所以这个不叩门讲的是机缘,缘分未到,急也无用。从普罗大众的心理来讲,但凡是别人主动的,都会被认为另有所图。

最后,患者对医者的信任至关重要。如果主动叩门治病,那么患者对结果的期望值可能会更高,心情也会更加急迫,反而影响治疗。且如果效果没达到预期,反生怨怼之气,于医患双方都极为不利。治疗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治疗方案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应放平心态客观面对,不要寄期望一下就能药到病除。

所以患者对医者要有起码的信任和尊重,才会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事实上,医者大都怀有悲天悯人之心。古代名医常常“来往病者之家,虽祁苦寒大暑,未尝少惮,如遇清贫者,时常施与周济”。

不主动叩门,意思是要病患带着虔诚尊敬之心求医问药。这样做一是不会让人觉得心怀不轨、另有所图;二是病患信任心诚,可以有效配合治疗;再是缘分,患者没有主动求医那是机缘未到,正所谓“各命各受,自有承负”。

图片

道不轻传,授必缘法

作为道医,理解了医不叩门的缘由,更应要明白道不轻传的道理。

这里的“道”,从道教信徒角度来说是指道术、法术。从广义角度来说,指的是其它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本领和手艺等。

古人在传授本领之前,往往要着重考察三个方面:要看对方的品行,如果品行不良,即使天赋再高也不会考虑;再是看对方的诚心和毅力;最后才是看天赋。这种考察一般都会有各三五年,全面考察达到要求后,对符合条件者才会传授。

对于轻易就能得到的东西不会加以重视,也不会珍惜,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而对于付出努力千辛万苦得到的,以及付出金钱得到的东西,才会重视和珍惜。只有自己付出了,无论是时间、心力还是金钱,才会用心去领悟。

道门收徒,除却上述的考察过程,更讲究一个缘法。正所谓“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虽宽,只渡有缘之人”。

所以道不轻传,是不对任何人轻易传授。

如此看来,“医不叩门,道不轻传”不仅仅是医与道的行业古训,更体现了一种人性的规律。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