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送寒衣

时间:2023-11-1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83

“幽冥隔两界,冷暖总凄凄。

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

诗句中所描写的便是与清明节、中元节齐名的传统祭祀节日——寒衣节。

因寒衣节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正逢秋末时节,所以也被称为“十月朝”和“秋祭”。

图片

寒衣节的来历

送寒衣的习俗相传起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样的描述,意思是农历七月大火星开始西坠,天气逐渐转凉,到了农历九月就该准备过冬的衣物。可见最初是为提醒人们冬天即将来临,要为亲人添置御寒衣物了。

生者添衣御寒时,也不忍先祖挨冻受冷,所以到了宋朝时期,送寒衣发展为“授衣”和“烧衣”两个方面,不仅要为在世的亲人送去衣物,还要为祖先和故去亲朋烧送御冬的衣物。也是在这一时期,官方钦定十月的朔日为祭亡日,民间都会在这一天拜墓上坟,焚烧衣物祭献亡人,烧衣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坊间还流传着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慧娘设计还魂卖纸、朱元璋授衣赐羹等传说。这些故事大都表达了人们对于远方亲人的关怀,以及对已故先人的怀念之情,寄托了生人的愿望和情感。

正如《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所描述,“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道教的“寒衣节”

《云笈七签》有云: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八日名侯王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

道教依据先秦时期腊日祭天地宗亲制度衍化出五腊日,认为此五日五帝齐聚,一同校定生人祖考,并检查现世子孙善行恶行,以定福祸。

刘宋道经《明真科》记载了当时实行的五腊日斋:正月一日为天腊,是“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的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是“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的日子;七月七日为道德腊,是“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的日子;十月一日为民岁腊,是“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的日子;十二月八日为王侯腊,是“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的日子。

祭祀本是追思先祖的行为,但在“追远”这个前提下,道教更加强调了省身律己,在祈求先祖恩泽庇佑的同时,反思自己何德何能,是否品行端正,是否行善积德,自己今日之所作所为又是否能为后代子孙造下福祉。

因此,道教认为阴历十月初一,是与生人福祸息息相关的腊日,亦是进行斋醮祭祀的重要日子。

图片

送寒衣的意义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由生及死,由阳及阴,赋予了送寒衣“遵孝义”的意义。

《太平经》中说,作为上善第一孝子者,看到父母逐渐老去,应该“独居闲处念思之,常疾下也,于何得不死之术”,“常为求索殊方,周流远所也。至诚乃感天,力尽乃已也”,此外还有“慈孝者,思从内出,思以藏发,不学能得之,自然之数”,“不孝而为道者,乃无一人得上天者”等等记载。

由此可见,为父母求得长生本就是道教孝道思想的内容,并且还要求修道者不仅要做到外在行为上的孝,在情感上也要发自内心去爱戴父母。道教将“孝”与“道”紧密结合,让“孝”成为修道成仙的首要条件,足见孝文化在道教中的重要性。

古语云“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寒衣节感恩先祖福泽庇佑是孝,但感恩父母辛劳养育更是孝,切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这也是送寒衣所代表的另一层含义。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