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有讲究

时间:2023-11-19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35

饮食一词,饮在前,食在后;据说,人七天不吃饭才会饿死,但三天不喝水就会渴死。这些都说明饮比食更重要,所以先讲饮,后讲食。饮为阳,食为阴。而讲饮,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水”。既然水那么关键,那我们就要好好的了解一下与水相关的知识。

图片

一、水在自然界如何运行

大自然的水是怎样运行,可以先从天下雨说起。天一下雨,世间万物都得到了一次滋润。而后,雨水渗透到土地里,或者流到江河湖海中。这些水被太阳一照,或者被地热一蒸,就会往上蒸发。不是每天都会下雨,所以光靠天下雨来滋润是不够的。在不下雨的日子里,就靠气化蒸发来实现水的循环运行。水蒸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云气,再化为雨水降到地下,如此周而复始。

二、水在人体内如何运行

人体内水液运行与大自然水的运行十分相似。《内经》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被喝到胃里面,游溢精气,慢慢地往上走,输到脾。脾升清,使得水继续往上走,升到肺里面。肺主通水道,对应乾卦,卦象是天,在五行里对应金。金生水,肺金生肾水。肺对应天,水进入肺后就会像天上下雨一样,把水往下输布,水就散开了。在散开过程中,身体得到了第一层滋润。紧接着水会迅速往下走,到膀胱以后,一部分作为尿液被排出,还有一大部分水会被膀胱里面的热气往上蒸腾。因为膀胱为足太阳,阳气最旺,肾阳也在为它提供动力,所以它能把水往上蒸腾,使身体又得到一层滋润。经过这两次过程,水就在全身就输布开来,这就叫“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三、中医如何看待水

从中医的角度讲,水有清水和浊水。轻清的水容易蒸腾,成为人体需要的水液,参与机体的各种进程;重浊的水就难以蒸腾,更容易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人体。天上降雨,地上水汽蒸腾,万物生于其间。如果天上下雨太多,地面上的水又没有得到很好地疏通,就会引发大水,这是涝;如果天不下雨,只靠蒸腾作用来滋润万物,那农作物、树木就难以生长,并且很快就会干死,这是旱。自然界有旱涝,人体也有旱涝。

人体“旱症”是指体内水液不足或失调的情况,类似于干旱的状态。通常与肾脏功能的失调有关,因肾脏在中医理论中主管水液代谢。肾阳虚或肾阴亏损都可能导致旱症的出现。常见症状包括口干、咽干、尿少、便秘、皮肤干燥等。人体“涝症”是指体内水液过盛或滞留的情况,类似于水涝的状态。通常与脾胃功能的失调有关,因为脾胃在中医理论中主管水液的运输和代谢。脾阳虚、脾湿困扰等因素可能导致涝症的出现。常见症状包括水肿、身体沉重、胃胀、腹泻、淋巴结肿大等。中医对于调理“旱症”,通常会使用补益肾阳、滋养肾阴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以恢复肾脏功能。对于“涝症”,会采用健脾化湿、利水消肿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以调节脾胃功能。

图片

四、水也有不同属性

元朝有个人叫“贾铭”,一辈子都在研究养生食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偶然听说贾铭居然活到了100多岁。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的人,平均寿命仅30多岁。于是朱元璋召贾铭入宫,问他养生长寿的秘密是什么。贾铭答曰“慎在饮食”,并将他的心血著作《饮食须知》献给了朱元璋。这本《饮食须知》被后世称为食物版的《本草纲目》,其中对于水的详细记载就多达25种,并且区分为寒热温凉等不同属性。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类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水。

井水

味有甘、淡、咸之异,性凉。凡井水远从地脉来者,为上。凡井以黑铅为底,能清水散结,人饮之无疾。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取天一真气浮于水面,煎滋阴剂及炼丹药用。

过去农村都是饮用井水的,现在已经很少了。井水性是凉的,如果这个水的地脉比较远是很好的井水。打井的时候用黑铅为底可以为水消毒,适合人饮用。每天早上井水最上面那层水适合滋阴煎药炼丹。

千里水

即远来活水。从西来者,谓之东流水,味甘性平千里水指的其实就是地表流动的水,是我们最常用的水。这个水是平性的,不温也不凉任何体质都可以长期饮用。

乳穴水

味甘性温。秤之重于他水,煎之似盐花起,此真乳穴液也。取饮与钟乳石同功。山有玉而草木润,近山人多寿,皆玉石津液之功所致。乳穴水是岩洞的乳穴处缓缓流出的水,是水中极品,里面含有盐,比其它的水更重。功效和钟乳石相同,这种水能补津液,长期饮用使人肥健,有长寿之功。

图片

味甘性大寒。止可浸物。若暑月食之,不过临时爽快,入腹令寒热相激,久必致病。因与时候相反,非所宜也。凡是结冰的水,像冰块,冰棍冰淇淋这都属于大寒的东西,吃起来只是一时爽快罢了,进入到身体里会导致寒热相激,特别是夏天三伏的时候长期吃这些东西久必致病。

了解了水的运行规律与寒热温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水。慎在饮食,从“饮”开始。

文字整理/华枢